定羌古城话王韶
定羌城位于广河县城的南侧, 地处广通河、漳河交汇处的半山半川之间,个中城西南部分修建于堡子山上,南城墙、西城墙依山势逶迤而下,与平川中的东、北城墙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据文献资料记载,该城南、东、西三面均有城门,建国初,定羌城尚基本完全,后因县城培植和群众取土等缘故原由,处于平川中的城墙遭到完备毁坏,现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堡子山上的南城角和山坡上的南、西城墙各一段, 个中西城墙残长约100多米,南城墙残长60多米,从残余城墙来看,全体城墙高10米,顶宽4米,基宽6米,个中西城墙和南城墙靠坡沿处各筑有一个顶宽4米,基宽6米的方形马面,两城墙相交处亦筑有一个与马面等高宽的方形角墩,全体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不等。
据明嘉靖《河州志•古迹》记载,“定羌城,州南百里,本诃诺城,王韶克河州,破诃诺木藏城,改名定羌。”据史料记载,定羌城最初是由唐末吐蕃所筑,其原名为诃诺木藏城,又叫诃诺城,藏语为“栲栳的意思”,北宋收复熙河地区往后,被宋神宗改名为定羌城,为“平定羌族”之意,定羌城先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和民国多个期间,由于受屡次的战役毁坏和防御的哀求,历经多次被扩建和弥补,元代为定羌县城和河州路治,明代为定羌驿住所,从清代因城内建有供奉秦代太子扶苏的太子寺,遂改名为太子寺城,乾隆年间,移河州州判于太子寺城,民国六年(1917年)又成为新成立的宁定县县城。
作为宋以来丝绸之路南道古道上的定羌城,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胜,古城处于丝绸之路南道东段和唐蕃古道的咽喉地带,是唐宋以来掌握中原通往青海、西域的一把重锁,城池南依南山,东、北两面被漳河、广通河环抱,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处建城还有一个主要的缘故原由是城内山坡上有两眼泉, (至今还有双泉村落这一地名),可以知足城池被围时的城内生活用水。
早在西汉期间,壮大的汉王朝就在这一带设立了大夏县,并在定羌城西北不远处的广通河边修建了大夏县城,将这一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边疆空虚,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乘机盘踞熙河州全境,定羌城所在的大夏川成为吐蕃的东部重镇,年夜公元9世纪吐蕃政权崩溃后,迁徙到熙河地区的吐蕃“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到北宋初期,自伏羌寨以西沿渭水过洮水直至青唐城(现西宁),均有吐蕃部族分居,个中以河湟地区的唃厮啰政权势力最强。
北宋熙宁年间,陷入吐蕃达300年之久的熙河地区又重归中原王朝统治之下,而完成这一伟大功绩的便是被称为北宋德安双雄之一的王韶,史称“熙河之役”,由于这次收复熙河地区的诸多战役又是环绕定羌城这一中央而进行的,历史上又称为“定羌城之战”,定羌城也因而青史留名。
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王韶祖父辈都是“璞玉韬光,良才避用”的开明乡绅,其“家学渊源,庭训有素”。王韶生而颖异,形气非凡,从小景仰古代英烈,崇敬他们的高风亮节。年轻时苦读儒家经典,同时也十分看重经世治邦的学问,特殊是针对宋王朝边患频仍、对外屡战屡败的情势,为了学甚至用,他潜心研讨古代的兵家军道理论著作,以实现自己为国捍边的年夜志壮志。
宋嘉祐二年(1057年),27岁的王韶考取进士及第,先授将仕郎,后调任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不甘平庸的王韶并不知足在地方吏位上碌碌生平,遂入京参加天子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王韶干脆“客游陕西,访采边事”,去履行自己多年的为国捍边的远大抱负。 西夏是北宋期间西北少数民族党项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一个盘据政权,西夏建国后,与北宋时战时和,但总体上北宋败多胜少,特殊是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战役中,宋朝几次全军覆没,被打得狼狈不堪。至仁宗末年,双方战线对峙在今甘肃环县、庆阳和陕西志丹等地。王韶利用三年的韶光,孤身一人出入宋夏边疆两侧,对当地的山脉、河流、关隘、景象、物产、人口、村落镇、风尚等进行详细的勘探侦察,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对付西夏的计策构想。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宋治平四年(1067年),20岁的宋神宗继位。神宗继位之时,宋朝建立将近百年,宋初制订的许多政策,已经逐渐显露弊端,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急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辽、西夏在边疆又虎视眈眈。面对这种环境,神宗认为变法是缓抒难机的唯一办法。次年四月,神宗召王安石磋商富国强兵之策。熙宁二年(1069年)仲春,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底,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法改革运动逐步展开。历史的风云际会也将王韶推上了前台。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诣阙上《平戎策》三篇,向神宗提出平取西夏必先收复河湟(今甘肃临夏和青海东部),而收复河湟的关键在于以恩信安抚这一地区散布的大小不一的蕃、羌部落,个中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开展历史上行之有效的茶马通商,其情由是西羌“颇以善马至边,所嗜唯茶,乞茶与市”。而西夏对这一地区垂涎已久,一旦霸占这一地区,便可顺势攻破秦州(今甘肃天水),沿渭水直逼关中腹地,向南威胁富庶的陇、蜀地区。因此,宋朝应该抢先吞并、招抚河湟蕃、羌各部,“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习用汉法”,组织蕃兵,实施茶马通商,这样既砍断了西夏的右臂,又丰满了宋朝的羽翼,同时形成对西夏夹攻的态势,有一举三得之功。
由于《平戎策》既精确剖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理解决北宋统治者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其目的同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见相同等,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王韶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笔墨(相称于机要秘书)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此时王安石对军事制度的改革也初见成效,宋初将帅无权、兵将互不相知和士兵常年流动、怠倦缺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进,为王韶建功边陲作好了组织准备。
宋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朝庭设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领其事。王韶开始履行其《平戎策》中的计策主见。王韶采取对河湟蕃、羌各部采取“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策略。当时俞龙珂是青唐(今青海西宁)蕃部中势力最大的一族,是西夏企图掌握的紧张工具。诸将都认为应该先行讨伐,王韶则力排众议,亲自到蕃境侦察,并率数骑直抵俞龙珂营寨,晓以短长,劝其归附宋朝。当晚,王韶就宿在俞龙珂营中,鼾睡达旦。俞龙珂终于被王韶的说词和诚信打动,率所部12万人内附,当地蕃、羌豪绅也随王韶东归。此举宋朝收复青海东部周遭1200余里地皮,招附人口30余万。神宗大喜,赐名俞龙珂曰包顺,颁褒奖敕通令奖励王韶:“不烦大举之兵,靡事称饷之役,以戎拓地,震慑遐荒,开信示恩,辑绥怀附。”
王韶的初见成效,进一步武断了神宗收复河陇的决心。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宋军筑古渭城为通远军(今甘肃陇西),以王韶为知军(军是宋代所设的一级行政区划,与府、州、监同从属于路)。对始终不肯归附的羌人部落,王韶决定采取武力征讨。八月,王韶引兵筑城渭源堡(今甘肃渭源),率兵攻破洮河东面的羌人蒙罗角族,又筑城乞神平,又破抹耳水巴族。洮西大震,吐蕃首领木征渡洮河来援,羌人余众复集。王韶命别将由竹牛岭矫揉造作,而自己潜师越武胜(今甘肃临洮),伏击木征部将瞎药主力,大破之,降其部落2万余人,瞎药降宋,赐姓名为包约,遂筑城武胜,宋神宗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十月,又改镇洮军为熙州(今甘肃临洮),并以熙州、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及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置熙河路,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熙州知州。熙宁六年(1073年)仲春,王韶发兵攻打河州,与部将景思立先后占领喷鼻香子城(现和政县教场村落南侧),诃诺城,进发河州,木征部千余人被杀,并俘虏木征妻子,收复河州(今甘肃临夏)。三月,降羌复叛,王韶回军攻击,双方在喷鼻香子城一带激战,木征趁机夺回河州。王韶回军熙州,采纳稳扎稳打战术,边挺进,边经营,先后攻占了康乐城、刘家川、诃诺城,喷鼻香子城,穿露骨山(太子山),南入洮州(今甘肃临潭)境。由于道路狭隘,王韶率军释马步辇儿,有时一天只走六七里。木征闻听王韶困于崇山峻岭间,遂留其党守河州,自率军追击宋军。王韶采纳“太阿倒持”的计谋,以逸待劳,张好口袋等木征来钻。木征长途急行军,已怠倦不堪,突遭埋伏,被打得大败。王韶密派景思立攻河州,守军以为是木征返回,大开城门,河州复平,木征屈膝降服佩服。盘踞河州后,王韶与河州为根据地,又进攻宕州(今甘肃宕昌),拔之,打通了洮州路。岷州(今甘肃岷县)首领摩琳沁闻讯,遂以城降,王韶入据岷州。于是叠(今甘肃迭部)、洮(今甘肃临潭)二州羌酋皆相继到军中投诚。这次作战,王韶率部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与蕃、羌周旋,连续行军54日,跋涉1800里,收复河(今甘肃临夏)、宕(今甘肃宕昌)、岷(今甘肃岷县)、叠(今甘肃迭部)、洮(今甘肃临潭)5州,形成包围西夏之势,斩首数千级,获牛、羊、马以万计。当王韶在艰巨转战时,朝庭传言王韶已全军覆没,等到王韶奏捷,神宗大喜,进封王韶为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宋神宗将诃诺城改名为定羌城,喷鼻香子城改名为宁河寨,刘家川堡改名为当川堡,并隶河州。
熙宁七年(1074年)仲春,趁王韶入朝述职之际,木征邀结董毡部将鬼章反攻袭击河州(今甘肃临夏),知军景思立与敌战于踏白城(现积石山县癿藏),败去世,鬼章遂围河州。三月,木征寇岷州(今甘肃岷县),被包顺击退。这时宋朝海内正遭受严重旱灾,朝议多主见放弃熙河路建制,神宗为此宵衣旰食,拿不定主张,只是要王韶谨慎行事,持重勿出。四月,王韶昼夜兼程赶回熙州(今甘肃临洮)。熙州官民正固城准备防守,王韶命全部撤除,挑选精兵2万出战。诸将欲进攻河州,王韶说:“贼以是围城者,恃有外助也。今知救至,必设伏待我。且新胜气锐,未可与争,当出其不虞以攻其所恃,所谓批亢捣虚,时势所迫,则自为解也”。乃直扑洮西主要据点定羌城,破蕃结河川族,断羌人与西夏国的通路,进临宁河(今和政县城),分偏军入终南山。木征知宋军大至,撤河州之围,往屯踏白城。王韶还熙州,派兵循西山,绕踏白城后,焚木征部8000帐,斩首70余级。木征断港绝潢,只好率酋长80余人到王韶军门屈膝降服佩服,王韶将其献俘京师,被宋朝封为爱州团练使,赐姓名为赵思忠。
熙河之役,拓边二千余里,收回被吐蕃盘踞的二十万平方公里故土,规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掌握这一地区的局势。熙河之役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盘据局势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对付饱受外祸威胁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使北宋对西夏形成了包围之势,达到了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计策目标。王韶本人也功达到了其政治人生的顶峰,被褒奖有加,先是特拜不雅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而这一名誉过去只有宰相地位的官员才能得到。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神宗再颁褒奖敕,赞王韶“文韬武略,义勇全才,奋然拓边辟土,屹然当国干城。”对王韶儿子也遍加封赏。十仲春,以王韶为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时期的官署名称,紧张掌管军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内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紧张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称于兵部)、南枢密院(相称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紧张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役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清废。)枢密副使(官职名,相称于卖力全国军事事情的第二把手)。
收复熙河往后,王韶开始履行《平戎策》中提出的计策构想,采纳屯田、兴商、办学相结合的计策方针,积极发展熙河地区的经济。按照王韶哀求,宋庭于熙宁七年(1074年)开始在四川地区榷茶,由政府统一掌握蜀茶,将大量蜀茶运送到陕西秦凤(治所今甘肃天水市)、熙河(治所今甘肃临洮)两路,设立茶马司,用茶叶与“西羌博马”。为了担保茶叶运输,在四川至熙河沿途设立水陆茶递铺,差发成都府路厢兵、招募沿途百姓充当脚夫,以办理茶叶运输问题。我国历史上定期进行的茶马通商,至此正式开始。
王时光复熙河路后,随着茶马通商的开展,大大促进了唐宋以来的青唐道(青海道)的繁荣。北宋期间,丝绸之路虽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但陆上丝绸之路仍旧畅通, 北宋期间丝绸之路东段先后有灵州道、夏州道、泾原道(陇右道)、青唐道(青海道)四条道路通畅。西夏掌握河西走廊后,丝绸之路东段的北道完备壅塞,以南道为根本的青唐道因避开了河西走廊而繁盛起来。大食等西域贡使、贩子和传教士纷至沓来,“每每散行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北宋通往西域的交通全由此道承担,其他道路都变成西北内部交往的通道,损失了通外交流的功能。
青唐道指经由青唐地区以达西域的路线,也即青海道。唐末吐蕃王国瓦解后,至宋初时在河湟地区的藏族部落被宋人称之为青唐羌。踞在“黄河之曲,直西成都数千里,占河湟间二千余里”。由于此地的藏族采纳联宋抗夏的政策,于阗及以西诸国来宋朝贡,均走青唐道。其东段为传统的关陇道,中道即汉代开的湟中道,青唐城以西可称为西海道,以青唐城为枢纽。关陇道由长安出发,经扶风、岐山、凤翔府治、咸阳、陇州州治,越陇山至秦州净水、陇城、循渭河河谷至渭源,越鸟鼠山以达现在的临洮县城。神宗熙宁十年(1072),王韶开拓熙河,从其行军路线也可得出从古渭寨至渭源城的两条线路:一越鸟鼠山经庆平堡,循东峪沟到临洮城(宋熙州);一经竹牛岭,循抹邦山过会州城至临洮城。过洮西又合为一起,经康乐寨、当川堡(今康乐县流川)至定羌城(广河县城),往西越南阳城入牛精谷至河州。由河州经北原至安乡城,由炳灵寺渡河,过宋家城、川城至邈川,循湟水至青唐城。自河西走廊被西夏阻隔,青唐城及其西40里之林金城,河州就成为西来的贡使、贩子往来宋朝必经之中转枢纽。据《青唐录》记载:“青唐城有“于阗、四统往来贾贩人数百家”,“自青唐城西行40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青唐古道除担负着宋代国际大通道的功能外,也随着茶马通商成为著名的茶马古道,沿着这条古道,宋王朝急需的来自藏区的大批马匹源源不断地由河湟等地输入中原,藏族公民所需的茶叶、布匹等生活用品也不断沿此道运抵藏区。昔日角鼓争鸣的定羌城成为这条交通线上的紧张驿站和中转站,见证了这一期间青唐道上车水马龙,商贾往来的繁华盛况。
王安石下台后,王韶遭排挤,先后降职为洪州(江西南昌)知州和鄂州知州(湖北武昌),后落职。元丰二年(1079年)还其职,复为洪州知州,后晋封太原郡开国侯。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二十四日,发病生疽,洞见五脏而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王韶有十子,以王厚、王寀最为有名。
凭吊定羌城,像无数次看到废墟或遗址时的感想熏染一样,没有诗情画意,只感到历史的沉重。离开定羌城时,回顾看到下午的阳光年夜方的挥洒在城墙上,洒在城下县城里高耸的建筑物上,昔日的繁华已被当代的繁荣所取代,形成了光鲜的比拟。岁月有沧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代换,哪有永久的辉煌和风光,我们无法背动历史的沉淀,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作者简介 PROFILE张有财 回族,甘肃省康乐县人,1992年6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历史学学士。现为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研究馆员,潜心研究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临阴历史文化二十余载,主持发掘了汉代、宋金期间的墓葬10多座;履行完成了甘肃省文物保护和技能研究课题《河州二十四关调查研究》项目;公开出版了《临夏地区宋金期间墓葬研究》个人专著;作为副主编,公开出版了《临夏考古》《临夏文物》等书本,先后在国家、省级和地方报刊上揭橥专业文章80多篇。
APRICOT 2023
宁定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