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温这首词之前,我们先读几首此前朝代词人所作的《清平乐》,看看清平乐这个词牌本来的样子容貌。当然,只管风格不同,却每都城是经典。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着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离恨如春草
写离愁别恨,莫过李煜。一句“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千古绝唱;此作中的末端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亦成为个中名句。
这首《清平乐》,也是李煜的代表作。忧闷似春水,荡涤不尽,滚滚东流;别恨如春草,行远还生,绵延千里。这个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化作面前无边的有形实景,用三个“更”字写出其拂不去更还生的生命力,重重叠叠,绵密不尽,形象真切,后世墨客词人竞相化用。
五代词人冯延巳也填有《清平乐》,他写:“薄暮独倚朱阑。西南月牙眉弯。砌着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词句与意境兼美,同样是柔婉哀伤之调。
晏殊: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清平乐》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夕阳远山
晏殊这首词写别后相思,写思念远方之人,从笔下信笺写起,到能够传书的鸿雁、鱼儿,可信能传,情难寄。满腔相思意,都只能寄托在天边西斜的夕阳里,想要远眺,却又被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所阻隔。
末了一句化用崔护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将那相思比作不尽东流之水,写出物是人非,无尽的惆怅与相思。
词用语精美文雅,情绪深长,抒怀婉曲细腻。相思难寄,愁肠难遣。这本是众人都懂的情绪。
黄庭坚: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问取黄鹂
黄庭坚这首《清平乐》为惜春之作,几度寻春,春却无处寻觅,表示对春光的无限眷恋与珍惜。词没有如以往惜春之作中极力渲染落花满地等春残的场景,而是从一开始便设问,想问询春到底去哪里了。接而一转:如果有人能知道春去何处,那希望能够把它再唤回停驻。
人无从知晓,词人又转向自然中的精灵鸟儿身上求取答案。鸟语无人能懂,转身飞走,当蔷薇风起,词人终于明了:春已去,夏已来。
词用语清新,几经迁移转变,构思奥妙,妙趣横生,表现出词人对春的留恋与神往,对美好事物的执著与追求。
辛弃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落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这首词写得朴实无华,着眼于面前的眇小生活,不似辛弃疾其他名词的年夜方豪迈、壮怀激烈,却也十分动人。
词刻画出一家五口平淡安好的日常生活状态,村落中有清澈的小溪,有青青的芳草,有相偎相依的翁媪,有各司其职、各得其乐的大中小儿,展现出一幅田舍乐的美好图景。尤其末了两句,将小儿顽皮可爱的神态勾勒得维妙维肖,时隔千年,仍如在面前。
很多时候,能让普通百姓坚持习以为常的生活,这本身便是一种幸福。试想,若国不国,那定无家,面前这统统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元好问: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清平乐·太山上作
金·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元好问这首词,明显已经从原来词牌的书写内容中分开出来,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了一种舒迈高远的气候。尤其末了两句,直抒胸臆,在自然的壮不雅观奇景中,嗟叹人事万物都如秋毫,微不足道。
词作写景苍苍莽莽,用语豪迈清远,境界阔达,展现了词人的胸襟。
毛主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毛主席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从上面选取的《清平乐》代表词作可知,这个词牌最开始词的内容多是伤春惜别,或书写男女恋情,词风低沉婉约,到宋代晏几道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词风均是如此。到辛弃疾时,词作内容得到了拓展,词风有所转变。
而到毛主席手里,就已经完备转为高昂之音,完备分开了原来的面貌。除了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满溢着高亢之气,其颇具豪迈之气的“踏遍青隐士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亦是出自这一词牌。
哪怕是历来文人所“悲”的衰败秋天景色,在主席笔下,也是一派高远壮阔,英气满满:天高云阔,红旗漫卷。这是一首在战斗中的胜利曲,振奋民气,年夜方冲动大方,无论何时读到,都能给人无尽的动力:我们有必胜的决心!
无需赏析,读就完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