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赏析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老文聊杜甫五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该诗作于杜甫游齐赵期间。

任城,兖州紧县,即今山东省济宁市。
主簿,官名,唐朝的县都设有一名主簿,与县丞、县尉都是县令的辅佐者。

秋水连通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水道,在城墙角落登上小船,去游览南池。
进,指人登船,也指船入水。

在一些地方,秋日的雨水彷佛格外多,延续的也格外长。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沾衣欲湿杏花雨”;“夏雨多骤止,晚洒苦易乾”;秋雨,“石破天惊逗秋雨”,“飞雨动华屋”,“宿雨朝来歇”。
秋水通沟洫,那么,之前便是不怎么通的。

日暮时分,景象转凉,人们都到水边来洗马。
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三是概数,表示多,树木茂密的意思。
茂密的丛林里传出喧华的蝉鸣声。
汪瑗讲过很故意思的一个不雅观点,“晚凉”与“森木”不对仗,有人认为,“凉”与“梁”读音相同,杜甫是借“梁”与“木”相对。

颈联是倒装构造,该当是,经时雨后菱熟,八月天时蒲荒。
经由几场漫长的秋雨之后,菱角已经成熟。
韶光来到八月,蒲草逐渐荒漠。
这里的“经时雨”,指持续了很永劫光的雨。

降白露,并非指景象征象,而是指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白露后,景象转凉,水气凝集为露,故名。
古典诗歌,更方向于把抽象观点详细地表达。
来日诰日是白露,如果用“晨朝即白露”,就没有“晨朝降白露”来得生动、丰富、有层次。

遥,山高水远。
《晋书·王献之传》记载,王献之夜卧书斋,有小偷光顾,献之发觉后,从容说道,别的东西尽可拿走,只有青毡一条,是我家旧物,不忍弃之,恳请留下。
后来,即用青毡,表示念旧与对家乡和亲朋故旧的思念。

景象酷热,自然想到枕簟茶瓜,白露将至,景象转凉,自然想到青毡。
这是外在的逻辑,内在的逻辑是,由菱熟蒲荒,感想熏染到韶光的流逝,及被裹挟而去的统统,自然开始遥忆故旧。
不要忘了,中秋节就在八月。
可是,与“故山归兴尽,回顾向风飚”比较,这种一个流落在外的青年的淡淡的乡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乃至是幸福的。

这首诗写于杜甫青年期间,处处透露出抵牾。
晚凉看洗马,是清爽的,森木乱鸣蝉,又是聒噪的。
菱熟是值得高兴的,蒲荒,又是让人悲哀的。

颔联、颈联都是写行船所见,可不可以交流次序呢?

作者在乘船行进的过程中,一开始,两岸人语马嘶蝉鸣,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会“遥忆旧青毡”吗?行船换景,从人语马嘶到菱熟蒲荒,才有可能“遥忆旧青毡”。
由于声音会妨碍思考,而回顾、思念便是思考。
以是,颈联与尾联的联系是最紧密的,过渡是最自然的,颔联与颈联不能交流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