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早发白帝城》的第三句,清朝才子施补华称之为“垫”,周振甫师长西席称之为“衬垫,” 李白诗中此句的“垫”,被夸奖为用笔之妙处。
本日说一说周振甫师长西席的\公众衬垫\"大众与“衬跌”。
一、“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施补华《岘佣说诗》评价李白这首诗时,特殊指出了第三句的妙处
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 《岘佣说诗》
施补华说,李太白的七言绝句,天才超逸且不失落神韵,例如《早发白帝城》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既然已经说出了一个“快”字,轻舟过万山当然不在话下了。但是墨客在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如果没有这第三句,那么整首诗就直而没有韵味了。由于这一句,使得整首诗有急有缓,有欲走还留的意思。
看施补华的评说,他用了一个”垫“字,彷佛瀑布从天而降,着落中碰着岩石犬牙错出,水石激撞,变革的姿态万方、别有一番风味。
又如美人从面前经由,如果径直走过去也就罢了,不会在路民气中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但是美人将要走过期,忽然绊了一跤踉跄几步,花容失落色后转头一瞥,如果还带有几分浅笑,恐怕路人的心也就随着走了。
诗中之韵味,在于弯曲、在于变革,在于难以捉摸不可被人一眼看穿。
二、周振甫之衬垫与王士祯绝句十二法
周振甫师长西席在《诗词例话》中,用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讲述了什么是”衬垫“:
先看衬垫。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话本于盛弘之《荆州记》:“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御览·地部》十八引)
《荆州记》讲到从白帝到江陵,用乘奔马和驾着风都比不上,来形容船的速率极快。李白在诗里不用这些比喻,改用两岸猿声,这是他的高明处。假使第三句也用乘奔御风那样比喻,那末整首诗讲船行的快速,就不免单调,而且一贯下来,直泻无余。
现在第三句用两岸猿声来作旁衬,丰富了江行的景物,这句起了衬垫浸染,来缓和语势,使全篇有起伏,不再直泻无余了。(《水经注·江水》中描写三峡的一段,便是从《荆州记》中选录的。)
周振甫师长西席讲得更加透彻,李白这首诗化用了《荆州记》的一段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
不过李白插入了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实在这句话也出自《荆州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把这两段话,奥妙的浓缩组合,使得猿声成为了“乘奔御风\"大众中间的”衬垫“,轻微一挡,然后再“过万重山”。否则的话,四句都写一个“快”字,“就不免单调,而且一贯下来,直泻无余。”
这种笔法在清朝渔洋隐士绝句十二法中被排在第一位:
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看几首王士祯的作品:《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莫问万春园往事,豪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都是第三句以否定句“垫之”,目的是为了避免“直而无味,”给读者一种“走处仍留,急语须缓”的觉得。不过渔洋隐士这两首和李白比,略逊其盛唐那种大开大合的气势。
三、刘煕载的衬跌是什么?
刘煕载《艺概》卷四用了一个词:衬跌 。
词之妙全在衬跌。如文文山《满江红》和王夫人云:“世态便如翻复雨,妾身元是分明月。”《酹江月》和朋侪驿中言别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赤心难灭。”此二句若非上句,则下句之声情不出矣。
文文山便是著名的南宋爱国墨客文天祥,他的《过单独洋》人所尽知,但是他的词就不太引人把稳了。
南宋国破,谢太后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有一位王夫人题《满江红》于汴京夷山驿中,可谓字字血泪:
太液芙蓉,全不是,旧时颜色。尝记得,恩承雨露,玉阶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重,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朝,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今古恨,凭谁说?顾山河百二,泪流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转关山月。若妲娥肯相容,从圆缺。
文天祥次韵也填了一首《满江红》,模拟陈师道古风《妾薄命》的意思,但其抒发的是亡国之哀思:
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
燕子楼中,又睚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销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骚,菱花缺。
由于模拟《妾薄命》,这一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弱女子。而文天祥另一首次韵词就不同,把王夫人原来的那种认命的人物改造成了一个巾帼英雄。
王夫人至燕,题《驿中云》,中原传诵,惜末句欠商量。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神仙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喷鼻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年夜方,嚼穿龈血。回顾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月牙。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说得有点远了,在回来说说刘煕载的“衬跌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前一句抑、后一句扬,先说世道的艰辛,再说自己的顽强。
陈师道《妾薄命二首》以一位侍妾悲悼主人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老师曾巩的吊唁。 文天祥也是借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出弱女子的不屈与抗争,借此寄托了自己对付国运衰落的哀思,和勇于抗战的精神。
文天祥另一首《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次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酹江月和念奴娇是一个词牌的两个名字: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睡,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赤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顾,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赤心难灭”与“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同一心裁。只不过一个曲写一个直写。
刘煕载的所谓“衬跌”,便是前一句和后一句比拟映衬,先抑后扬。没有前一句的铺垫,后一句就“难赋深情”了。
结束语
\"大众衬垫\公众也好,“衬跌”也好,都是指诗词中前后两句的合营,都是前一句抑、后一句扬。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避免一气而泻,中间加了一个否定句,目的是为了避免直而无味;辛弃疾的两首词,在上一句做足苦情前戏,下一句翻转,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
这有点像以前电视台的选秀节目,每个人上台先讲一段悲惨的故事,在演出时增加了更多的感情分。比喻虽然不太恰当,但同样是起了衬托的浸染,事实解释,这一招屡试不爽。
@老街味道
写这一类诗着力不谄媚 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韵是何物?唐诗宋词中那些古人改诗的趣事
李白徐凝两首庐山瀑布诗 被苏轼一褒一贬 您喜好哪一首?
为什么有些人特殊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正格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