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张思齐教授的论文《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网上火了。
光看这个题目,就让人无法理解,杜甫啥时候和基督教有联系?

但人家毕竟是985高校的教授,而且这篇论文揭橥在正式学术期刊上,带着心中的迷惑,我找到这篇论文反复读了好几遍,结果不仅没有找到杜甫和基督教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创造他在论文中举例的这首诗也很值得磋商。

小鹅

他在论文中紧张讲的是杜甫这首《舟前小鹅儿》。

杜甫的这首咏鹅诗武大年夜的张教授是不是给理解错了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

客散层城暮,狐狸奈如何。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63年在汉州所作。

张教授在论文中是这样阐明的:开头两句,墨客一边饮酒一边不雅观鹅;中间四句,小鹅对驶过来的大船表示不满,结果还船挡住了墨客的视线,墨客也不高兴了,小鹅头天夜里遭到了雨淋,翅膀有些湿润,因此它们只能在行船激起的波浪中尽力抗争;结尾两句,傍晚时分,游客们逐渐散去,躲藏在草丛中的狐狸以为机会来了,想吃掉这群小鹅,但小鹅不理会,仍旧清闲得意地拍浮,狐狸也没办法。

我认为,这种阐明逻辑和脉络比较混乱。

首先,诗题已经写明“舟前”,解释墨客是从船上往水中看的,在水中泛舟的自然是墨客,怎么会挡住墨客的视线呢?况且“无行”是“没有成行”的意思,用来形容一艘船明显不得当。

其次,墨客在颈联明明表达了对小鹅遭遇的同情,为什么尾联又溘然写到狐狸无法侵害小鹅呢?

还有,由于小鹅在水中,以是它们不用担心狐狸,但是难道全体晚上,小鹅一贯会待在水里吗?这不符合小鹅的生活习气。

小鹅

谈谈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1、首联:小鹅的毛色像酒(该当是鹅黄酒)一样微黄,我乘着船一边饮酒一边不雅观鹅,对小鹅生起喜好之情。

2、颔联:当船离鹅越来越近,却惹恼了小鹅,它们伸长了脖子叫喊,纷纭躲藏让人眼乱。
(这里的“无行”,是形容这群小鹅四处逃散没有行列的样子,这样才可以引出后面的“困沧波”。

3、颈联:小鹅们伸开翅膀,露出了身上被连续多日雨水打湿的痕迹,现在又由于力气太小被困在了波涛中;(这两句是描写小鹅们接连不断的遭遇,表达了墨客对小鹅们的同情。

4、尾联:等到我离开,天色已经阴暗,晚上如果碰到狐狸,小鹅们该怎么办呢?(墨客以为自己打扰了小鹅,以是想要离开,但是如果离开往后,又担心小鹅被狐狸吃掉,内心充满了抵牾。

您看,如果这样阐明,整首诗的脉络就非常清晰:墨客看到小鹅很是喜好,于是乘船靠近它们,结果却惹恼了小鹅们,小鹅们纷纭躲藏,在这个过程中,墨客看到了它们接连的遭遇,心里满是同情,于是想要离开,但又想到如果自己离开了,这群小鹅会不会被狐狸吃掉啊?

这首诗的关键过渡在于“无行乱眼多”这一句,由于小鹅们四处逃散, 以是才会伸开翅膀让墨客看到它们被雨淋的痕迹,也才会让墨客看到它们困于沧波的痛楚,这才让墨客产生了同情。

诗人为了不打扰小鹅,想要离开,却又担心离开之后小鹅会受到更大的侵害,正是这种内心的抵牾,才更加突出了墨客对小鹅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但如果按照张教授的阐明,只有颈联表达了墨客对小鹅的同情。
首联是写墨客很高兴;颔联写墨客很生气,由于被船挡住了视线;颈联又写对小鹅的同情;尾联溘然又很放心。
墨客的感情变革太大,短缺过渡,导致整首诗的脉络非常混乱。

至于这首诗有没有受到基督精神的影响,我真的没读出来。
我只读出来墨客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或许还隐含了墨客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爱护。

您认为张教授的阐明更合理,还是我的阐明更合理呢?

欢迎留言哦。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