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姥姥,不疼吗?你的脚为什么长得不一样?是受伤了吗?
姥姥就笑着摸摸我的脸说,不疼,这是从小裹脚裹的,姥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裹脚了,不过我嫌疼啊,就总是裹的松松的,由于这个,还总是被家里的大人骂......
好好的脚为什么要裹起来呢?裹脚也称裹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主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裹足起始韶光,却始终是一个谜。
弓鞋便是当时裹足妇女所穿的一种小头鞋子,因鞋实在太小,时人又冠以“金莲”的称呼,又因其多由罗绮绣成,别号“绣罗弓”。
考古中创造至今年代最早的,裹足鞋文物为南宋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六双女鞋,长13.3-14厘米,宽4.5-5厘米。
起源说
关于裹脚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乃至称夏、商期间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
上古说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纭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不敷以成为当时女子裹足的凭据。
隋代说
裹脚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当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只管即便把脚裹小。
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俊秀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逐步地解开裹脚布,溘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俏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于是民间女子为了不当选入宫中(另一说为纪念月娘),便纷纭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五代说
裹脚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俏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裹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月牙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幽美。
据一些“学者”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裹脚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裹脚的。
诗词文章唐玄宗《杨妃罗袜》:“仙子凌波去不还,独留尘袜马嵬山;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
杜牧诗:"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白居易诗:"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
南唐唐镐曾写一对联写窅娘舞:“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
北宋墨客苏轼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裹脚:“涂喷鼻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南宋车若水曾在其《脚气集》里对此提出质疑:“夫人裹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柬,不知何用?”
南宋翁元龙《江城子·一年箫鼓又疏钟》
“一年箫鼓又疏钟。爱东风。恨东风。吹落灯花,移在杏梢红。玉靥翠钿无半点,空湿透,绣罗弓。
燕魂莺梦渐惺松。月帘栊。影迷蒙。催趁年华,都在艳歌中。嫡柳边春意思,便不与,夜来同。”
《山歌》是明代吴中的民间歌曲,个中就有《送郎》:“送郎送到五里墩,再送五里当一程。本待送郎三十里,鞋弓袜小步难行,断肠人送断肠人。”
《笠翁条记》中曾提到明代有一位姓周的宰相,以干金购一美人,名为「抱小姐」,她的脚小到无法动弹,每次行走都必须别人抱着走。李笠翁于是大发议论:「选足一事,如但求局促,则可一览无余,倘若由粗以及精,尽美而思善,使脚小而不受小脚之累,兼收脚小之用,则又比手更难,皆不可求而可遇也。因脚小而难行,动必扶墙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脚小而致秽,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维何?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摸,此用之在夜者也。
晚清的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记载,人们每每“以足之纤钜,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乃至亲串里党传为笑谈,女子低颜,自觉形秽”。
该当看到,裹脚诗的写作因此裹脚习俗的涌现为依存条件的。诗词文物表明,至少在唐宋期间,确已涌现裹脚习俗。
各朝代差异宋
诗词文物表明,唐宋期间,确已涌现裹脚习俗。弓鞋便是裹足妇女所穿的一种小头鞋子,因其多由罗绮绣成,别号“绣罗弓”。
明代
宋代的裹脚与后世的三寸金莲还是有所差异的,据史乘记载,宋代的裹脚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
元
蒙古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裹足,但并不反对中原人的裹足习气,相反还持讴歌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裹脚之风连续发展,元代末年乃至涌现了以不裹足为耻的不雅观念。
明
到了明代,裹脚之风进入兴盛期间,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朱元璋的皇后曾因一双天足,而被百姓讥笑“马大脚”,“露马脚”一词典故由此而生。
明代
裹足女性由于走起路来比较慢,加上艳丽衣饰,裹足女性倍感娇柔,看上去婀娜多姿,于是深得当时男子喜好。加之宋明理学对女子的禁锢,还涌现了“赛足会”,在每年的六月六,或元霄节,庙会、集市之上,士女云集,或围坐于空场,头上蒙着盖头,或坐于车中,或在家里坐在门首,众女子的脸可以不给人看,但都要把自己的尊足亮出来,供游人点品,评题,末了由看够了小脚的众男人经由民主切磋,评出名次。
清
清兵入关往后,发布“剃发令”,武力强制男子剃发,作为屈从于清廷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裹脚这种风尚文化,也开始被清廷敕令停滞,但并未达到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服”之说。自此往后,“裹足”愈演愈烈。
这一期间,作为一个女人,是否裹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生大事。同时,八旗女子也开始裹足,她们的裹足方法不同于“三寸金莲”,而是把脚缠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条儿’。”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三寸金莲”之说深入民气,乃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涌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也恰是以,妇女裹足在清代可谓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
民国
直到民国时,孙中山总统于1912年3月11日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裹足文》,也便是我们平时说的“劝禁裹足文”。直到这时裹足之风才逐渐停滞。
禁令难施行,裹足之风更胜
崇德三年(公元1638),清太宗皇太极敕令,禁止妇女束发裹足,违令者重治其罪。但此时裹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滞了。
顺治二年(1645),朝廷下诏,所生女子禁裹足。
顺治十七年,又进一步严令,抗旨裹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里。
孝庄太后也曾下谕旨:“有以裹足女子入宫者,斩!
”而且,这一谕旨被悬挂在清宫的神武门内,浩然能干。
康熙元年(1662),玄烨天子下诏,“禁妇女裹足,违者罪其父母家长。”(见《菽园赘谈》)女子如违法裹足,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兵民之家,交刑部处置。情节严重者责四十大板,流徙十年。
从1645年7月开始,顺治帝便颁布了诏书,哀求全国高下剃发。
与此同时,女子裹足,虽也同样为清廷敕令停滞,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在清代,裹足常被认为是对抗满人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恰是以,妇女裹足在清代可谓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由此可见裹足之风的根深蒂固。
裹足也引起了清廷宫中女子的热爱,奈何碍于清廷祖训,于是制造出了一种花盆底鞋(旗鞋)效仿裹足。
清朝中後期的太平天国,开始实行反裹足,但最後未能成功。
1902年,清廷再次发出上谕,劝戒裹足。
裹足之风终禁
民国初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进一步实行禁裹足政策。
1906年梅山地震,长辈开始赞许家中小女孩不用裹足,政策得以顺利实行。
孙中山总统于1912年3月11日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裹足文》,也便是我们平时说的“劝禁裹足文”。
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裹足文》
1928年5月,南京中心政府批准由内政部颁发《禁止妇女裹足条例》
1929年国民政府又发布放足布告,并派专员落实。
分类说
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自称“评花御史”,又称“喷鼻香莲博士”。
对古代女子裹足一事从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题描述,他关于中国女子小足的“专著”——《喷鼻香莲五不雅观》把女人小脚按照品相高下做了比较细致的分类,即臭名昭著的“喷鼻香莲十八名”。
比如,“并蒂莲”,大拇指跷起来的小脚;“朝日莲”,用后跟走路的小脚;“分喷鼻香莲”,两条腿往外拐的小脚;“同心莲”,两条腿往里拐的小脚;“缠枝莲”,走起路来成一条线的小脚;“西番莲”,半路出家之莲,或根本没缠过的小脚。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以是称为金莲,该当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稽核。莲花在空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故而以莲花命名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而在浙地,大于三寸在四寸旁边的小脚则之称为“银莲”。
详细做法云南六一村落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顾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突出。
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逐步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
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旧臃肿丢脸。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
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利用办法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辅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裹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
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裹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常常疼得神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裹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楚的过程是用言语不敷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万万千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宁愿的忍受这种从生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通过缠脚而来的小脚真的那么美吗?
以至于男人在娶妻时将它作为一条最主要的标准,而女性将它作为人生中对自己身体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造。事实则不然,下面有一段关于小脚的真实的描述,让人非常的感慨,从我们的审美角度出发,我们乃至会以为我们的先人是那么的不可理喻。
一样平常来说,小脚从正面看,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的一个肉疙瘩。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现出可憎的模糊轮廓。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由两端站立的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逝,脚背突出。脚的全长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最胆怯的是从正面看脚底。那是一幅完备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诞图案。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平滑的脚板。
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迁移转变,环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备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
为什么中国会盛行裹脚呢?大致有两个缘故原由,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其余便是文人欣赏和赞颂。
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干系。听说裹脚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嫔妃们用布把脚缠成月牙形,在用黄金做成的莲花上舞蹈,李后主认为这是至美,于是后宫中就开始裹足,后来又流传到民间。
只要天子喜好什么,民间一定会盛行什么,唐代的天子喜好玄门文化,唐玄宗乃至号称自己是玄门天子,以是,玄门在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颠峰,乾隆天子酷爱书法,所有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李后主喜好小足女人,以是就盛行了裹脚。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便是文人对社会风尚的影响。
古代妇女很看重头饰,然后就脚了,针言“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边幅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主要标准。
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颂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喷鼻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授予小脚的赞颂之词。
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乃至还制订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喷鼻香、 软、 正
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湛。
当女人足之大小不仅取决于男人的好恶,乃至攸关文化兴衰和国家命运,裹足与放足就不再是一项个人权利。
在当代人看来,中国古代妇女裹足是个“历史之谜”,难以理解。
裹足,何时产生?何以流传千年?
主流不雅观点把裹足看作一种病态或变态行为,认为裹足折射出的是一种“变态的文化征象,畸形的审都雅念,畸形的生理”,乃至相称永劫代里的古代社会也因此而被认为是一个“变态的社会”。
参考资料
[1] 小脚一双泪一缸 触目惊心盛满痛的弓鞋(组图).新华网.
十分光彩,生在当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