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鹳雀楼的好诗,真的只有这一首么?不是,历来学者公认的共有三首好诗,还包括畅当的《登鹳雀楼》和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
虽然李益的这首诗,在意境和哲理上比不过王之涣的名篇,但是构思更加奥妙,感情更加蕴藉,也很值得一读。
我们一起来看看墨客的奥妙构思。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鹳雀楼
崔邠,是唐朝另一位墨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资料表明,这是李益读完崔邠的诗后追和之作,也便是说,这首诗描写的景物都是墨客的想象。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还是认为这是墨客登上鹳雀楼之后才写的诗。
一、描写壮不雅观景象,为引出典故做铺垫
1、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百尺,比喻很高。
樯,指船上的桅樯。
汀洲,水中小洲。
云树,指高耸入云的树。
茫茫,这里指纷繁浩瀚。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鹳雀楼西面,有很多船只,直立着很高的桅樯;水中小洲上有很多高耸入云的树。
船和树,便是墨客在鹳雀楼上看到景物,船的桅樯很高,解释船只也很高大。但是很奇怪,高大的船只和高耸入云的树,在平地上就可以瞥见,而墨客登上了鹳雀楼,为什么还是要看这两种景物呢?
缘故原由就在“茫茫”两个字,在平地上视线受限,只能看到一部分船和树,但是在高处看,就会能看得全貌:船只不仅高大,而且数量很多;树不仅高耸入云,而且数量大概多。这是非常壮不雅观的景象。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么壮不雅观的景象呢?为了引出颔联的典故。
鹳雀楼
二、两个典故,分别引出两个不雅观点
2、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汉家的箫鼓声已经随流水而逝,魏国山河的一半仍旧在夕阳的照射中。
我们直接来看典故。
(1)“汉家箫鼓”:源于汉武帝的刘彻的《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快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句话的意思是:乘坐楼船行驶在汾河(汾河是黄河支流,入黄河口离鹳雀楼不算太远)上,横在中流扬起白色的波浪。吹起箫打起鼓,欢快到头便是哀伤,年轻的日子还剩几时,逐渐朽迈无可奈何。
这个典故包含的意思很大略:汉武帝此时在船上很欢快,但是他想到了美好的光阴正在流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典故呢?便是由于首联中的船。如此多高大的船,却没有汉武帝当时欢快的箫鼓之声,这验证了汉武帝自己的说法,解释美好的光阴确实是短暂的,终将逝去。(把稳,这里不能理解成王朝更替,由于典故中已经点明了汉武帝是对岁月流逝而感伤。)
黄河
(2)“魏国山河”: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这个典故比较长,我大略讲一讲:有一天,魏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在中途中,他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宝贝啊!
”吴起回答说:王朝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这个典故的意思也很大略:景致再壮美,也无法让国家永固。
墨客之以是想到这个典故,也是由于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壮不雅观的景致,而且也看到了魏武侯曾经见过的壮美山河。但是山河仍在,而魏国早已不在,这也验证了吴起的回答,解释壮美的景致确实不能让王朝稳固。
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山河半夕阳,是比喻唐王朝日暮西山。但是从典故中看,实在王朝更替与山河没什么关系,自然该当没有这层意思,我认为“半夕阳”只是解释山河至今仍在。
那么这两个典故,究竟能引起墨客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连续读颈联。
鹳雀楼
三、用典故引出墨客的感情,并反衬愁绪之长
3、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往事过千年,仍旧遗憾韶光过得快,忧闷到来一天也以为太长。
这两句写得很故意思,但是不好理解。
首先,“事去千年”是指什么?我认为便是指汉武帝的年轻光阴已经逝去千年,魏国已经逝去千年。
其次,“犹恨速”是指什么?“犹恨”两个字很明显,解释墨客仍旧在为光阴流逝和王朝衰亡而遗憾。
还有,“愁来”是指什么愁?墨客在此处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愁绪来源于光阴流逝和王朝衰亡。
您看这很故意思,尤其是“千年”和“一日”这两个词。乍一看,这彷佛很抵牾:既然速率快,怎么能说“千年”呢?既然愁绪长,为何只有“一日”呢?
这便是墨客的奥妙之处:把“千年”和“速”放在同一句,把“一日”和“长”放在同一句,起到了很好的反衬浸染。虽然已经由了千年,但墨客仍旧遗憾事物衰亡的速率很快,这反衬出墨客的遗憾之深;虽然只有一日,但墨客仍旧以为愁绪很长,这反衬出墨客的愁绪之长。
那么墨客真的只是为汉武帝和魏国而遗憾吗?墨客又是为何而愁呢?我们连续读尾联。
长河落日
四、墨客愁的缘故原由
4、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风烟,指战役。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由于同时产生了担忧战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以是才了望,如果没有看到春天美好的景物,我也会自我感伤。
这两句读起来很拗口,实在意思很大略。
墨客之以是登上鹳雀楼了望,是由于心中为战役担忧,并且思念家乡。以是这两种感情并不是墨客触物生情,而是心华夏来就有愁绪,以是如果他没有看到春天壮美的景致,他也会自我感伤。只不过当他看到了壮美的景致时,才想起了典故,想到典故中的物是人非,让他的伤感更深了。
您看这首诗,墨客并没有直接点明感情,而是景物引出典故,再由典故引出并加深墨客的感情,结尾再点明自己心华夏来就有情,只不过景物更加深了墨客的感情。
墨客心中的感情与景物的结合非常奥妙,墨客没有直接以景写情,还是通过典故做了中间桥梁,景物引出典故,典故引出感情,衔接地非常奥妙,感情蕴藉而且深厚。这便是墨客奥妙的构思。
您认为这首诗写得奥妙吗?
欢迎留言谈论哦。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