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期间写的一首送别诗。
当时,墨客的朋友柴侍御正要从龙标乘船前往武冈(今湖南武冈)。

你与我之间,青山一起相连,共沐云淡风轻,我们在同一月下,又何曾分处两地?

两地山川阻隔,王昌龄舍不得好友老柴,以诗相送。
有别于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洒脱,抑或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的淡淡愁绪,王昌龄的诗虽同样深情,却不诉离伤。
这种乐不雅观爽朗的诗情印于增援物资上,确实充满了正能量。

抗疫物资上的两句诗道出一个唐代诗人的悲剧命运

然而,王昌龄这次贬谪经历的终点,竟是一桩没有事先张扬的行刺案。

安史之乱中,年逾花甲的王昌龄为避战乱,辞官离开贬所,北上回籍,途经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诗家役夫”豪情壮志的生平,以一场悲剧匆匆落幕。

1

唐朝的历史,一半在史籍中,还有一大半在唐诗里。
王昌龄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描写当时边关战役的边塞诗,而这些诗歌的书写肇端于其年轻时一段不羁放肆爱自由的边塞之旅。

与大部分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样,王昌龄家境平平,用他的话说是“久于贫贱,因此多知危苦之事”, 也便是俗话说的,穷汉的孩子早当家。
从王昌龄存世的诗作中,可知他少年耕读于山水之间,闭户著书于南窗之下,曾经漫游于中原一带,还向嵩山羽士学过炼丹。
在科举兴盛的年代,知识分子大都心怀入仕的空想,这个志向高远的年轻人却不走平凡路,决意弃笔从戎,到西北边塞培植祖国。

一位伟人说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王昌龄匹马戍边河陇,行走于刀锋边缘,本来是想投身军幕。
这是当时不少文人的做官之路,比如与他同时期的高适,就曾在名将哥舒翰的幕府任掌布告。
但是王昌龄没遇上建功立业的机遇,在他前往边塞的数年内,边疆战事逐渐平息,没打过几场大仗,突厥向唐朝认怂,遣使求和;吐谷浑内附,其酋率众降唐;吐蕃与唐军征战没有占到便宜,也暂且罢兵。
这是国家的幸事,王昌龄只能算不太交运。

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冬时节,王昌龄东归,投宿于扶风(今陕西宝鸡)一家客舍。
旅店主人恰好是一个退伍老兵,自称“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频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他跟王昌龄说,如今三边皆无事,年轻人还是要从事于文字,靠科举求取功名。

王昌龄听老兵的话,收收心好好读书,他不但能到边陲扛枪,还是个学霸,两年后就一举高中,进士登第,步入仕途。

▲王昌龄画像。

2

王昌龄的西北之行并非一无所获,正是这段旅程,让他留下了不少大气磅礴的千古名篇。

有学者考证,王昌龄出塞后,从甘肃靖远东行沿黄河南岸过白草原,经干盐池到李旺堡,然后南折沿净水河经萧关到今宁夏固原,之后顺官道而行返回长安。
在这段别开生面的旅程中,他是盛世大唐中独一无二的歌者。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寥寥数语就将临洮、玉门关、青海湖、楼兰、碎叶等壮丽山河席卷于诗里,将后世读者带入对盛唐边关雄壮气势的畅想中。
我们在王昌龄情景交融的诗中,可以读到唐玄宗期间古沙场的荒凉肃杀、边关战役的满目萧然,与戍边将士的艰巨卓绝。

他有一首诗被明人李攀龙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堪称大唐盛行金曲、粉丝打榜NO.1,正是这首大家都能全诗背诵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大唐的边陲关塞,多少王朝兴衰,战役仍不休,士卒们只能前仆后继地奔向疆场。
在描述瑰丽壮美的边塞风光和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时,王昌龄同样诉之以雄浑笔墨,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认为,所有的战役电影都是反战电影。
精良的边塞诗实际上也饱含浓郁的反战思想,以及对戍边士卒的深切同情,王昌龄为边塞风光所迷醉,也为边陲将士的大胆所冲动,可其边塞诗并非赞颂战役,而是神往和平,他反对统统不义之战,训斥朝廷频繁用兵的边疆政策。
这种反战思想,在《从军行七首》(其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烽火城西百尺楼,薄暮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不但是钢铁直男,还是个女权主义者,善于写闺怨诗,借闺妇的口吻进行细腻的生理刻画,道出她们内心对残酷战役的悲怨,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朝开、天年间薄弱的盛世泡沫中,边塞战火频仍,百姓不堪其苦,个中隐蔽着边将野心膨胀的重重危急,而唐玄宗逐渐留恋于宫中的纸醉金迷,毫无当心之心。

王昌龄寓论于诗,这些富有边塞情调的篇章,是对唐朝军事现实状况的反响,彷佛也早已预示着天宝十四载那场闭幕太平盛世的大动乱。
日后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正是利用唐朝的边策在十几年间青云直上,而他所谓的战功,有些不过是欺上瞒下,通过诱骗奚人和契丹人的首领,在宴会上用药将他们迷晕后坑杀,再将屠刀伸向无辜的平民,以此邀功请赏。

3

在政治上,王昌龄属于张九龄一派,写有奉赠这位贤相的诗篇,与他同样有着清雅的名声,长于直抒己见。
但在朝堂之上,正派的品质每每会招来恶意的诋毁。
这也导致这个汲汲于功名的诗人,在科场得意后仍旧未能一展抱负,而是一贬再贬,如他所说的,“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别人在朝为官,要学着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可王昌龄还是像从前写边塞诗一样,将对政治的见地毫无保留地写在诗中。
在王昌龄所写的五言古诗《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中,他险些开门见山地批驳朝政日非、国势日衰的原形,“诸将多失落律,庙堂始追悔”、“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公论早晚阻,朝廷蹉跎会”。

别人写诗,再愤青也是借古讽今,王昌龄却是直接开怼,他骂李林甫弄权,责怪唐玄宗怠政,警告边事复起。
可这些大实话没有挽回大唐帝国的陨落,只给自己带来了无情的贬谪。

贬谪不能封住王昌龄之口,我们进一步咀嚼他的诗篇,可以感想熏染到他的悲愤与感慨。
一如他处江湖之远时,写给好友辛渐的诗中所言:“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的心,正如艳服在洁白玉壶之中的冰一样平常清耿介直。

▲除了边塞诗,王昌龄还善于宫怨诗。

4

王昌龄初贬岭南,二贬龙标,长年的贬谪浇灭了他肚量胸襟天下的激情亲切,却给予了他似水绵长的交情。

有一个“旗亭画壁”的典故,说是一日天降微雪,王昌龄与齐名的两位墨客高适、王之涣,兜里没多少钱,就到一家酒楼赊账小饮,忽然间,十几个仙颜歌女登楼献唱。

戏班戏子唱的都是当时名曲,盛唐墨客的作品最受乐工青睐,常被谱为乐曲,用现在话说便是盛行歌。
三位墨客都挺低调,主动避席坐在角落,拥着炉火不雅观赏演出。

王昌龄等三人打赌说,我们三人都有些诗名,可是一贯未能分出个高低,今日趁此机会,我们暗地里看歌女演唱,唱到谁的歌词最多,谁就算最精良,如何?

话音刚落,一名歌女打着节拍,唱了一首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伸脱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一绝句。

紧接着听到另一个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他也小酌一杯,引手画壁。

余音淼淼,绕梁不绝,第三个歌女又唱了一首绝句:“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正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王昌龄再次画于壁上,颇为得意地说:“二绝句。

随后歌女又唱完了两首诗歌,分别为高适和王之涣的作品,三人大笑。
直到这时,店中众人才创造三位作者在场,急忙以礼相待,请三人上座。
寒冬之中,气氛更加热闹,旗亭酒肆欢笑一堂,三人饮醉竟日。

在长安时,王昌龄曾与孟浩然交游,多年后在贬谪途中途经襄阳,幸运地与老孟相逢。
他乡遇故知,哥俩当然要痛饮一番,开开party。
当时孟浩然身体抱恙,背上长了毒疮,疽病尚未病愈,本来饮食忌口,可再次碰着王昌龄,老孟心里一高兴,多吃了点儿海鲜,结果旧疾复发,不幸逝世。

王昌龄心里苦啊,好不容易跟老朋友孟浩然吃顿饭,还眼瞅着他因馋嘴送了命。

▲孟浩然画像。

之后到巴陵(今湖南岳阳),王昌龄总算再逢喜事,遇上了另一个朋友李白,二人同样是盛唐大咖,且都因遭谤议而仕途不顺。
英雄惜英雄,王昌龄挥笔写下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摇荡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分别之后,李白深深惦记王昌龄,当听闻他被贬到西南边陲为龙标县尉时,遥寄一诗表示安慰,即这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谁也不知道,王昌龄这次贬谪,会迎来若何的命运。

他早已在诗中告诫当权者边事危矣,可安史之乱这场风暴,终极还是搅动了天下,也将他推向了去世亡。

5

关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缘故原由,早已成为千古之谜。
史乘只留下只言片语,如“(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却未曾说闾丘晓是忌恨王昌龄耿介的性情,还是妒忌他出众的才华。

正义没有迟到,闾丘晓不久就因自己的恶行得到了制裁。

至德二载(757年),王昌龄遇害之时,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正在睢阳展开,守城的官员张巡、许远兵微将寡,面对叛军攻城死守数月。
睢阳是江、淮之间的樊篱,一旦失落守,战火将蔓延到江南。
张巡等人深知个中短长,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乃至以人为食,也要去世守这座城。

河南节度使张镐火线上任,主持河南一带军务,得知睢阳危在夙夜迟早,敕令闾丘晓带兵接济。
闾丘晓为人贪婪自私,接到张镐的信后担心兵败被深究任务,不顾国难当头,居然带兵原地逗留。
等到张镐率援军到达前哨时,睢阳已沦陷三日,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大胆就义。
全城军民以惨痛的代价阻挡安史叛军南下,城破时全城只剩下400个活人。

张镐早已听说王昌龄被害,此时新账旧账一起算,更是怒气冲天,于是将负约的闾丘晓召来。
闾丘晓这时终于怂了,用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经典情由,要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借钱余命”)。

张镐正色道:“王昌龄的妻儿老小,谁来照顾?”(“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闾丘晓无言以对,随后被张镐敕令杖杀。

王昌龄去世于非命的惨案,至此总算得到一个让人些许安慰的结局。

墨客年轻时独自赴边关,亲眼目睹战役,并在诗中屡屡当心战祸,可他临终前,还是看到天下苍生陷于战火之中,自己终极也去世于逃难的路上。
酿成这场灾害的,是谁?

参考文献;

(唐)王昌龄著;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

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公民出版社,2008年

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