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从要地本地河流和海路进走运输的水上通道。
官府通过水路漕运,将官粮和食盐等日用品,运送到官府、军营和各地,是古时一条十分主要的运输路子。

——泃河文脉古老渊源

一个地区的文明,每每随着一条河而产生。
泃河千万年来奔流不息,横穿全境,滋养着京东这方地皮,被人们称为母亲河。

泃河,古称泃水,古书中多有记载。
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泃)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
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
水又左合盘山水,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
又南迳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
河又东南,迳临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
”说的是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经天津市蓟州入平谷境,河道走向由东向西,蜿蜒百转,合多水,收众泉,绕过平谷城区流向西南与错河汇合,从马坊镇东南流出,于泃阳镇北务村落西入三河境。
经泃阳、杨庄、新集等镇,在芮庄子村落东入蓟州区界,与武河汇入蓟运河。
泃河全长180公里,三河域内流程51.2公里。
三河东部300平方公里的汛期沥水由其下泄。
水量比较充足。

历史渊源的泃河漕运文化

“泃河”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后期成书的《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公元前355年),齐师及燕战于水,齐师遁。
即是水也。
”解释“泃河”距今至少有2300余年的历史,名字从未改过。
明末学者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中载:“(泃)水在蓟州北四十里,名广汉川,俗名广川,发源黄崖口一支西南流。
经盘山之阴入平谷,为河。
”再经三河入蓟运河。

据近代地质勘查,三河的三大河流水系出身于新生代新第三纪的上新世的后期,距今已300万年。
足见其古老的历史渊源。
泃河是三河三大河流水系之一。
和潮白河、鲍邱河并称为三河的母亲河。
很多字典对“泃”的阐明是“泃河,水名”。
补充阐明是:“泃,音沟,水声也。

一样平常的河流大多是西北向东南流。
而泃河是由北向南,在向东南流。
从远古走来的泃河,出山峡,流入砾石行洪滩地,无固定河床约束,河道似蛇形弯曲。

流经三河的泃河河流上,散落着“七渡晴澜”“灵泉漱玉”“月池秋鹭”等历史景不雅观。

“七渡晴澜”明清期间的较著名的八景之一。
在县城东五里泃河之官渡处。
明代知县刘希契赋诗:“错桥临七渡,山色绕泃阳。
地脉绿溪润,春流到海长。
沙容开丽景,澜彩弄晴光。
川上情何极,东游忆武皇。
”清代知县任塾曾赋诗:“晴晓人依渡口船,水光纵目渺无烟。
风催玉杼还成縠,日浴晶盘不定圆。
饮犊乍沉波漾漾,戏鸿初下影娟娟。
人间自有明河派,惆怅难令鸟鹊填。
”民国年间三河县长曹桢也有诗,赞曰:“偶来七渡赏荡漾,日间澜光入袖时。
钓客一蓑风浪静,游人双棹水运迟。
无边烟景寻诗好,如此江山入画宜。
深羡锦鳞拍浮乐,世间荣辱未曾知。
”描述出泃河水远流长,锦鳞拍浮,景象明朗,微风澹荡,云影波光,绿美胜境。
也描述了泃河壮盛期间,河口岸船只、车马、飞鸟在夕阳余晖中往来穿梭,“水流至今古,扁舟晚渡开。
鸟冲烟霭灭,人带夕阳来。
车马通幽蓟,樵耕跨草莱。
片帆月牙上,淼淼隔征埃”的景象。

泃河,孕育了冀东残酷的人类文明。
据孟各庄、刘白塔出土文物考证,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已有先人就迁徙到河流域生活。
六七千年前,先人创造了残酷的冀东文化。
五代十国以前,三河现境为北部边陲,人烟稀少。
自辽代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三河附为畿辅之地。
劝农桑,修边备,并徙民于蓟、顺、檀三州,从事农耕,繁衍生息,居住生活,人烟逐步繁荣。

——漕运史话渊远流长

横亘的冀东平原上的泃河,在历史上,就曾是主要的水上漕运通道。
三河境内泃河上的新集、行仁庄、草桥(今错桥)等处,曾是散落在泃河漕运的主要漕运节点。

漕运起源有良久的历史。
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紧张是公粮)等物质的一种专业运输。
《说文解字》云:“漕,水转谷也。
”漕运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根本,支撑着封建王朝的边疆军事防御。

隋炀帝动员曾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根本。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
为此,疏通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滞漕运。

历代漕运担保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利。
但它又是公民的一项沉重包袱,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落误农时,故亦有浩瀚弊端。

泃河是冀东最早的漕运河。
《竹书纪年》中有关齐国和燕国战于水的记载解释早在战国,河水道就已通航。
《郡国军事考》对这场战役记载得较为详细:周显王十四年,齐威王兴师犯燕。
数千齐军自都城营丘(今山东淄博)出发,至无棣河,乘舟百艘绕渤海进入沽口,沿古鲍丘水(今蓟运河)逆流北上,攻入燕国。
燕文侯接到急报,率大军万余人迎战。
大军在燕国东部平原的河流,乘战船顺河而下,在鲍丘水河口一带与齐军相遇,双方激战,燕军大败齐师,齐军狼狈而回。

影响这场战役的一个关键成分便是河流航运。
泃河在这场战役中对燕国发挥了主要浸染,运兵运粮供应及时,燕国占地主之利,打败了来犯的齐军。

河的漕运史,还与曹操有关。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引河水入沽水,开辟了三河及沿河各地的水路交通。
曹操北攻乌桓,运送辎重、军粮,基本都是通过泃河漕运完成的。
这为往后各代南北物资互换、军事供应打开通道,从而扩大泃河水运的范围和规模。

唐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在三河、平谷一带屯兵万人,渡口备军船运输军需品,每天由三河逆流至平谷寺渠渡口有数十只船来往。
这个期间泃河漕运繁忙、士兵和船工十分辛劳繁忙。

金明昌六年(1195年),京畿转运使张格,在管理潮白河和北运河时,征夫修泃漕,造运船。
令河使吏司臣在上游平谷四隅开六岭、凿地府、引七水入泃河。
同时,开七沟,引七水以壮汝河,并加以疏通。
是时,河槽加宽加深,水势彭湃,帆樯舟影,穿梭不息。
泃河三河段的新集、行仁庄、草桥(今错桥)设渡口,漕运大兴。
这时,船只不但可以南下直达津沽,还可逆流北上至平谷。

明代,由于南粮北运,为水运盛期。
境内驻军的军需,紧张靠水路由外地供应,三河各渡口十分繁忙。
河上,对槽子帆船、板桨船、摆渡船、打渔船、小舟等,来回游弋,终日一直。
明代葛明有诗云:“边关防守军营,漕运辎饷供应。
舣泊舳舻蔽水,卸装风起云涌。
邮驿络绎不断,遗谷遍撒途中。
嗟乎,粮帛如水!惜乎,官裕庶民穷!”这首诗在描述漕运兴盛的同时,也反响出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深重的灾害和困苦。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漕运改为海运,河道上来往驳船只运商货,水运衰落。
至民国初期,水运又兴。
辛亥革命后,因铁路和陆路交通发展,漕运渐衰。

1938年后,侵华日本人在天津成立“华交株式会社”,对水运货色加以掌握。
并对冀东解放区实施封锁,水路停运,河道淤塞,民船废除。
泃河漕运于1940年停滞。

——沿河古码头亦喜亦忧

据《三河史话》中载:三河自建置后,由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筑“固若金汤”的三河县城,而且开漕运,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由于古时人们临水而居,多数村落落紧邻泃河,因漕运比陆路运输经济便利,就在水运节点上涌现了繁忙的水旱码头。

千百年来,三河及周边地区的芦盐均由泃河用船北上,沿途经宝坻进入三河境内的新集,再沿河一起北上至行仁庄、草桥(今错桥)码头。
在这些集散点上,用马车装运,分散转运至皇庄、大厂、杨庄、夏垫、三河等地。
业已成为京东地区紧张的粮食、布匹、食盐和日用品的集散地。
由于商贾云集,在新集、行仁庄等码头处随之兴起旅店、大车店、茶馆、饭店等做事业,各地的盐商、粮商在此歇息、住宿,并经由历史岁月的发展,形成集镇和较大的村落。

泃河这条黄金水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漫长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几度兴衰。
至清末民初,随着铁路、陆路交通的发展,其水旱码头才逐渐衰落。
唐代墨客李清云在其《山水漫览》中有一首《泃河渡》诗,曰:

泃河流古今,云帆漫水来。
鸟冲鱼儿遁,波涌堤岸拍。

军粮积如山,车马运征埃。
边关用武地,供给亦劳哉。

日月穿梭,岁月更替。
地处泃河西岸的几处水旱码头,已全然不见“水上泛舟、粼拥暮烟”的美景。
但还能借助古诗来回味和感怀,明代有诗曰:“泃水清涟鱼泳时,牛羊向夕更归迟。
溪头争渡谁家子,深浅从来要自知。
”清代亦有诗:“泃水傍京国,频经晚渡来。
日移崩岸回,沙动片帆升。
归鸟飞还止,征人往来来往回。
况当村落近,我马未虺隤。

泃河宽阔的河床还横亘在冀东平原上,河面上碧水悠悠,水草繁茂。
当年曾以水路连通南北的主要渡口,如今还是以宽阔的河流面貌,印记住千百年来漕运的繁忙岁月,逝去的美好年华。

近年来,三河作为生态涵养区,是都城东部的生态樊篱。
不断加大河湖管护和水生态文明培植,全面推进“河长制”,以“水清、岸绿、天蓝、宜人”为目标,拟沿河开拓各具特色的旅游不雅观光带和生态休闲公园,以水带文,以水带园,以水带城,形成一条绿色生态走廊。
如今泃河的部分河道,经由管理,将以一种水草丰茂,白鹭点点,景致宜人的新面貌呈现在奋发有为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