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崇高奇美,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它不仅是中华名山,也是圣山。《孟子》中赞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把泰山和贤人孔子联系了起来,这就尤使生于儒学世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杜甫仰望。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颂孔子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神往之。自此,使本来的意思发生变革,成为赞颂孔子风致才学的话。意谓孔子的风致才学,犹如高山让人仰视,虽不能达到这样崇高的境界,但心里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泰山是有志者精神升华的寄托,诗情喷发的源泉。在大唐盛世,肚量胸襟大志的青年墨客杜甫,初次见到异日思夜想、无限景仰的泰山,他怎能不借山言志、抒发豪情呢?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开头,墨客以设问句式表达感叹语气,望岳兴叹。岱宗!
你究竟是什么样子啊?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接着进行回答,远了望去,它的总体面貌是横亘齐鲁、高大绵长、青色无限。诗句妙在用山北齐之大、山南鲁之大,显示泰山之大。值得把稳的是,泰山的称呼不少,为什么墨客选用“岱宗”?岱,始也。古人认为泰山位于东方,因此日代夜一天之始,亦因此春代冬一年之始。因而它是阴阳交替,万物始生之地。古代帝王到泰山封禅,便是为了昭告天地旧的结束,新的开始。宗,长也。在古人心目中,泰山这座高大而神奇的山,是五岳之长,众山之宗。笔者认为,"岱宗"二字具有分外意义,既惊叹泰山之魂,亦隐寓墨客的心愿,他勉励自己也要有一个新的开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殊荣。墨客写泰山边幅,重在写山色,只用了一个"青"字,使全体泰山尽得活气!
青色,在我国古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之色也。”杜甫这时正值青春年少,适逢大唐开元盛世,朝气发达,豪情满怀。所望现实之景,意与象通、情与景汇,相互感应、隐士合一,寓意之深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描述泰山总的脸庞,只能得之于了望。而要描述代表泰山的主峰之高,则须走近它、亲近它。主峰在泰安境内,是最高的大山,绝顶称玉皇顶。绝顶东有不雅观日亭,可不雅观日出;西有不雅观河亭,可望黄河。西南有孔子崖,传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处。泰山主峰顶天立地,高矣!
极矣!
请看才华横溢、神采飞扬的墨客是如何描写它的: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笔者认为解为“天地”为好,如《红楼梦》中有“天地锺灵毓秀之德”语句。此句源于针言“锺灵毓秀”,是说泰山主峰集中了天地孕育的灵气和秀美。还应指出的,它还隐喻人杰地灵,孕育精良的人才,如孔子、孟子等。昏 ,暗也;晓,明也。“割”,动词,是一个关键字,应理解为用刀分割。这句是说泰山主峰非常高,像用刀刃切割天地,分泰山为阴面和阳面,阴面阴暗,阳面通亮。针言“巨刃摩天”,该当是对“割”的最好解读。一个“割”字引发的想象,决非一样平常墨客所能有。看山、天相连处,有一条银白色界线,像是长刀巨刃闪光!
我想,这这天行中天时,在泰山阴面仰望,主峰和蓝天有一线之隔时才有的奇不雅观!
日行中天时太阳最高,而它险些被泰山主峰遮住了。王之涣写他看到的西岳,有“白日依山尽”名句, 是说西岳主峰遮住了日行中天的白日,由此可以想象西岳之高。一个写东岳,一个写西岳,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主峰略低的诸峰,或簇拥旁边,或遥相呼应,高高低低,连绵不断。我们可以遐想,它们也各有阴阳、明暗的不同,全体泰山会呈现出“千峰阴阳分,万壑明暗殊”的奇妙景象。王维望终南山,有“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名句,或可与此媲美。杜甫的诗句,看似平淡,实乃蕴藉出奇,这正是“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的佳句!
墨客写近景,言山高景奇,含山秀人美,非寻思不可得也。接着墨客仔细不雅观赏云烟环抱、鸟飞山林的情景: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张衡《南都赋》有“淯水荡其胸”句,杜甫是说“层云荡其胸”,云触石而生,峰峦层层叠叠,以是生出的云是“层云”。“生”字,把云和人联系在一起,随着云的激荡,墨客的心也随之激荡。陆机《泰山吟》有“峻极周一远,层云郁冥冥”诗句,杜甫写泰山的云亦用“层云”。 理解此句还须知“触石”典故,据《公羊传》记载:“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这是说,山中水气与峰峦碰击,吐出云来,而遍雨天下的征象,只发生在泰山!
可见只有泰山能生凌云之气,游天地间,德泽天下。墨客接着写暮归之鸟,飞入山林的情景。“决眦”:决,张大,裂开;眦,亦作“眥”,眼眶。是说睁大眼睛,眼球突出,眼眶张裂,此夸年夜语也。“入”字”耐人寻味,既是一贯看着飞鸟入林隐没,也是飞鸟进入眼底。杜甫从前曾以白鸥寓意,留下这样的诗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训?”的名句,这里写飞鸟也可能有此意吧?墨客写云写鸟,融情入景,景人合一,描述看景时情痴憧憬的形象,生动真切。人们喜好登泰山看日出,实在登泰山看日落也是个美妙的时候。在红日映照下,烟霞、飞鸟即构成一幅俏丽的图画。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把“孤鹜”改成“归鸟”,把“秋水”改成“春山”,不是也很美吗?
墨客仰望泰山心切情殷,从早到晚、由远到近,了望山容惊叹山色,近望山高惊叹景奇,末了到了绝顶之下,仰之弥高,青春飞扬,诗情也随之达到了顶点,写下了大唐盛世自傲自满的千古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唐人口语,在诗中常用,我认为是一个表示高度自傲的词,如伟人毛泽东诗:“自傲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会当,解为“一定会”、“一定能”较好;解为“应该”似不当,神气索然。人由于有高度自傲,才能有强大的动力。凌,升也;升,上也,进也。绝顶,指山之最高峰,比喻事物之最高境界。“会当凌绝顶”,这是借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表达自己为实现崇高空想的高度自傲和发奋图强精神。要追慕先贤,立志为峰,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尼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把孔子的伟大崇高和泰山联系在一起,于是后人又进一步表述为“泰山峰中孔子,孔子圣中泰山”,赞颂孔子和泰山一样崇高伟大,孔子像泰山高于众山一样,没有人可以超越他。我认为杜甫这两句作为座右铭的诗句,是追求孔子崇高思想境界的立言,更是为自己攀登高峰立志。我们应从这积极昂扬的诗句中,汲取攀登高峰,实现梦想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正由于杜甫有立志为峰的精神,虽未能实现其政管理想,但他在诗歌上取得了非凡的造诣,被称为唐诗的一座高峰,后世墨客很难望其项背。著名墨客郭沫若为杜甫草堂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国人由衷地尊他为“诗圣”。我们也完备可以说:“泰山峰中杜甫,杜甫诗中泰山”,杜甫和泰山共不朽!
此文曾在国家级教诲期刊《教诲学文摘》2023年第38卷 9月第17期揭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