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重阳的夔州。
这段韶光是他潦倒穷困的期间,又老病缠身,不过“文章恨命达”,这正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我们只从平仄格律的角度来看,《登高》为何堪称七律样板。
我们首先标出全诗平仄,个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律平仄格式,有几处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创造一个问题,韵脚“哀”、“回”、“来”、“台”、“杯”觉得读起来不押韵。实在这是发音变革了,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便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本日我们单独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时候,利用普通话读音完备没有问题,而且更加适宜。但是我们要清楚,这些句子当时放在这首七律中也是合韵的。
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哀求还有对仗。一样平常哀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由于太难,就只哀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八句皆对。
我们粗读此诗,首联、尾联彷佛没有对,中间两联也没有强行设对。但是负责细读,就能觉得到《诗薮》中说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但“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联都对仗,在首联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字词工巧而不露痕迹,对仗圆融贴合景致,这便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和李白的纵横阖捭,千里孤行比起来,自是其余一种伙头解牛的爽快美感。
关于《登高》作为律诗样板的平仄韵律方面大致如此,大家看过之后,就会清楚为什么在七言律诗中这首诗的地位如此崇高了。
在诗意上,《登高》这种江湖悲愁同时相符了大时期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困难,也反响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以是这首诗无论从格律、对仗、文法、构思、意象、境界各个方面来看,险些没有律诗能够超越它。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