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目前几个来?

这首诗写的是墨客初罢相后,对付仕途险恶,情面冷暖,人情冷暖的感想熏染。
诗的作者是唐玄宗天宝初期的宰相李適之。

李適之,别号李昌,陇西成纪(今陕西省秦安县)人。
唐朝宗室,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神龙政变后进入仕途,开元中历任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刑部尚书等职务。
天宝元年替代牛仙客成为宰相,后被李林甫诬陷,罢知政事,贬宜春太守。
天宝六年(747年),李适之听闻好友韦坚被杀,惊惧之下,仰药自尽,时年五十四岁,葬于河南温泉里。
《全唐诗》中收录了两首他的诗。

罢相一首小诗既写尽了仕途险恶又讽刺了人情冷暖

李適之

李適之从天宝元年(公元742)担当宰相,历时五年。
他是李唐皇室后裔,在担当宰相前长期在地方任刺史、都督等要职,是一位公私分明、宽严得当,能力突出的官员。
他脾气恬淡粗疏,待人随和,喜好交友,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友好。

然而,这样的性情让他在朝廷尖锐繁芜的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特殊是在和奸相李林甫长达五年的权力斗争中,他一味的不当诤臣,不为强者,使得他的好友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开罪,从此落入下风,被李林甫打压。
他因此“自惧不安”,向朝廷提出了辞职的要求。
天宝五年,当朝廷批准他辞去宰相的职务,改任清闲的太子少保时,他觉得非常高兴,于是设宴会宴请亲朋,并写下了这首诗。

墨客自请辞去宰相的职务,是由于畏惧奸相,躲避争斗,以是避祸求安。
现在如愿以偿,暗自光彩。
但如果在诗中直接表达这样的心情,势必会得罪李林甫。
以是墨客说“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这是一种利用隐喻,弯曲表达的办法。
“避贤”意思是给贤者让位。
“乐圣”是一语双关,“圣”即是贤人,这里用为代称,一是唐朝人称天子为“贤人”,二是沿用曹操与臣下饮酒的瘦语,称清酒为“贤人”。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诗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主动辞去宰相的职务,天子高兴我给贤者让了位置,我自己也乐得无事一身轻,从此可以尽情饮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大欢畅,值得庆贺,那就举杯饮酒吧!
很明显,墨客把惧奸说成“避贤”,把误国说成“乐圣”,正话反说,弯曲双关,不失落机警俏皮,但毕竟是弱者的讽刺,不敢直接面对和批驳,反而显得虚弱。
以是墨客又在诗末了两句机巧地加强。

“为问门前客,目前几个来?”,这两句表面看是关心亲朋来赴宴的情形,而实际反响的是奸相弄权,在胆怯的政治高压环境中,亲朋故旧所表现出的人情冷暖,情面冷暖。
只管李適之平日里“夜则宴赏”,每天请亲朋好友饮酒作乐,但“目前几个来”却实实在在反应出了问题。
以是这一问暗示了宴请亲朋庆祝罢相的真实缘故原由和性子,联系前两句的反语,让读者感想熏染到墨客向奸相示威,嘲讽情面冷暖的意味。
而墨客用近似鄙谚直白问出这一句,不止风趣风趣,更加强了讽刺的用意。

然而,李適之在面对奸臣当道时,只敢做微不足道的讥讽,不敢直面抗争的行为真的能够避祸求安吗?在唐玄宗日益昏聩,李林甫跋扈弄权的情形下,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为问门前客,目前几个来?

天宝五年(公元746)七月,李林甫弹劾李適之和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结党营私,勾结废太子李渶。
因此,韦坚流放临封(今广州附近),李適之被朝廷贬为宜春太守。
一年后,也便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御史罗希奭奉李林甫之命,将韦坚、裴敦复、李邕等人害去世于贬所。
李適之听闻韦坚被杀,惊惧之下,仰药自尽,末了也没能做到避祸求安。

由于这首诗可以说是李適之的绝命诗,以是只管这首诗利用双关语、反语和鄙谚,有近似打油诗的格调,而被许多人批评它不雅观观,说它寓意不深。
但由于是绝命诗,因而这首诗反倒流传开来,成为了一首著名的诗作。

墨客晚年

这首诗总体来说,措辞直白浅近,寓意不深,表现弯曲,有很强的讽刺意见意义,在诸多讽刺诗中亦算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