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东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之际,进士科举考试便如约而至,于正、仲春间在尚书省礼部南院贡院悄然展开。而报名的序幕,则早在前一年的深秋十一月便已悄然拉开,礼部侍郎作为这场聪慧盛宴的主持者,以其公道无私,确保了每一份才情的绽放都不被辜负。
刘沧,这位晚唐期间的精彩墨客,他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略显模糊,但那份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却犹如通亮星辰,照亮了后人的心房。元代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中记载的他,身材魁梧性情刚直,更兼才华横溢,仿佛是为诗而生。
科举之路,对刘沧而言,既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征途,也是一场心灵的磨砺。他曾久困场屋多年不第,功业未立的感叹在他多首诗歌中多有表示。
《下第后怀旧居》云:“几到青门未扬名,芳时多负故乡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未能功成名就的遗憾和对故乡的深邃深挚怀念。《长安冬夜书情》中,他写道:“今来唯问心期事,独望青云路未通。”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青云之志未能实现的无奈。《下第东归途中书事》里,他感叹:“峡路谁知倦此情,往来多是半年情。”道出了科举之路的艰辛与漫长。
刘沧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落败,并未沉溺于失落落之中,而将满腔的激情亲切投入到诗歌与自然的怀抱中,尤以七言律诗及怀古诗见长,成为晚唐诗坛主要人物,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刘沧“诗颇清丽”,《全唐诗》录其诗102首。
终于,在公元85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的那个春天,经由30年的奋斗,刘沧以一种近乎传奇的姿态,跨过了那道通往仕途的门槛,成为了进士中的一员。
而这统统,彷佛与唐宣宗李忱对科举的热爱和重视有着不解之缘。他对进士万分倾慕,乃至在宫中殿柱上多次题写“乡贡进士李显龙”、“乡贡进士李某”,以此表达对进士身份的神往。为了防止人才埋没,唐宣宗常常出宫微服私访,与举子交际,碰着文采出众的考生,就将其姓名见告给考官,交代主考官让其进士及第。
虽然无法确定唐宣宗是否直接见过刘沧,但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刘沧的科举之路,或许多了几分命运的眷顾,也多了几分时期的色彩。
正是唐宣宗尊重知识,励精图治,国家相对安定,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把这一期间称为“大中之治”。
当寒露降临,刘沧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途,太行山的巍峨、黄河的奔驰、铜雀台的古朴、魏武帝陵的庄严,都化作了他笔下最动人的风景。在铜雀台与魏武帝(曹操)陵的沉思中,他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让贰心生感慨,于是,刘沧《秋日望西阳》应运而生(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百八十六)。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那古老的树木,被岁月的风霜侵蚀,苔藓层层覆盖,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行人一望,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无法抑制。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太行山下,黄河水奔驰不息,那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呼唤。铜雀台西的魏武帝陵静默无言,却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英雄往事,让民气生敬畏。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馀杨柳暮烟凝。”秋风轻拂,蒹葭摇荡,一片金黄在风中舞动,那是秋日的色彩,也是生命的旋律。雨后的杨柳,挂着晶莹的露珠,暮烟环抱,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沉醉个中。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而那些野花,仿佛也在哭泣,它们的泪水化作寒露,凝集在枝头,让全体天下都显得那么凄美,那么动人。
2024年寒露是农历玄月初六,对应的阳历韶光是10月08日。我们不禁想象,如果唐宣宗李忱能够读到刘沧的《秋日望西阳》,他一定会感叹:“刘沧之才,真乃天下无双!
其诗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又有对自然美景和历史厚重的无限赞颂,更有对科举之路的保持不懈,真乃我朝之宝贝也!
”
寒露时节,愿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也能像刘沧一样,保持不懈,勇往直前。祝大家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