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决定从唐诗开始,我又犹豫了,要从哪篇开始呢。
末了,决定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由于我以为要讲唐诗绝对不能略过这一篇。
这一篇是黄钟大吕,只有这样的诗篇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也只有这样的诗篇才能引领大气磅礴的有唐一代诗歌。

讲诗词鉴赏,按平常老例,要先讲作者与时期背景。
我本日第一讲就想破例。
我想直接进入诗篇,由于如此厚重的诗篇无需过多的赘言,文本本身就足够震荡。

整篇诗歌,加上题目27个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题目一个“登”字,统领全诗,我们彷佛看到了一个瘦弱而又高大的身影,迎风站立。
一个“幽州台”足够厚重,这地方充满了历史文化沉淀,燕昭王不在了,乐毅也不在了,但旧台还在。
于是,作者因之而“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一前一后,韶光跨度够长,但身影很孤单。
只有凄风,只有旧台,只有孤影了。
要说落寞,我想已经是够落寞了吧。
但落寞之时,偏偏要他去面对一个曾经让人神往的幽州台,这就有点残酷了。
幽州台这里发生了什么?是任人唯贤,是建功立业,是一片美景,是一段佳话。
而作者所遭遇的是什么?是任人唯亲,是好大喜功,是排挤打击。
这样的比拟叫他如何不感慨万千呢!
不说自己,也不说让人伤心的幽州台。
作者纵目远眺,想排解一下自己内心的苦闷,但他看到了什么?“念天地之悠悠”,是啊,他看到的是一片宽阔的空间,这里仿佛除了宽阔便是空旷了。
境界开阔,而又有点茫然失落措。
既被震荡到了,又被伤心到了。
于是,“独怆然而涕下”。
用我曾说过的一句话来说,便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呼啸时。
在这样的情境里,在这样的时空中,作者可以尽情发泄,然而,发泄完了之后呢?我想只有无边的孤寂。
整首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了,但却留着无尽的遐想给了我们这些后来者。

一篇开盛唐风气之先登幽州台歌赏析

我推测作者当时绝对是无意为诗,只不过情到深处不得不吐。
但,便是这么一吐,虽然没有改变作者的命运,却打开了有唐一代诗歌的风气。

我每每读这首诗,都会有一种错觉,仿佛我当时也处在那一片时空中。
我乃至有时觉得自己能听到作者的抽咽声。

是的,韶光依旧在流淌,但作者的那一阵抽咽,却咆哮了全体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