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

北宋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苏轼这首望江南写尽了初春的诗意也写出他自我治愈的过程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来到了密州,这是一个和水乡景致完备不同的地方,“始至之日,比年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选自苏轼《超然台记》),这便是他刚来时候的感想熏染。
可是,过了一年,情形就大不同了,“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尚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可以看出,在密州事情生活了一年有余之后,苏轼的心态已经完备变了,他逐渐地喜好上了这里,而这里的百姓和小吏们,也逐渐地理解了这位洒脱豪纵的文人太守,也加倍以为这位太守朴实可爱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觉得呢?

就这样,苏轼和密州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他自身的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而在词的创作上,他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阶段的大爆发,在密州的三年韶光,他写下了著名的两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十年死活两茫茫”,还有那首随处颂扬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要说到此间最小巧、最有诗意,也最能表示苏轼旷达洒脱情怀的,或许却要属这首《望江南》了。

熙宁九年(1076),寒食刚过,太守苏轼便携着几位深交好友,又来到了超然台这里,这是他们常常聚会的地方,就像孔子在东鲁与弟子们讲习礼仪的舞雩台一样,苏轼与好友也在此“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们饮酒赋诗,坐而论道。
春天才刚刚开始,护城河边杨柳依依、姿态袅娜,那是一种早春特有的“治愈绿”。
好友们登上超然台,纵目远眺,护城河的春水涨了,城外的几条河也都是“水满陂塘”,全体天下看上去润油油的,城里城外到处都是近几日才开放的花儿,寒食的烟雨,朦胧了万户千家。

好友们在超然台上饮酒赋诗,微风袭来,酒力渐消,涌动的心里只剩下了一些埋藏良久的情绪,那是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还好,还有我的这些好友陪伴,还有这半壕春水一城花,还有密州这里淳厚的万户千家。
此情此景,故人相伴,我又何必心系故宅,且来用这新火烹一壶新茶,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春光,莫要辜负这最美的年华。

都说苏轼的思想里,杂糅着儒释道三家的空想与志趣,但我总以为,对这首《望江南》来说,我只乐意感想熏染词中那一份“诗酒趁年华的诗意”,而并不想被这些所谓的高端思想所打扰。

再看几个细节,上阙后三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这几句可以同杜牧那首《江南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落山郭酒旗风”来比拟,杜诗中烟雨江南的春天,是阔大的,是有千里纵深的,是须要遐想的,而苏祠中这三句,却更显得小家碧玉一些,更温顺旖旎一些,更近在面前一些,以是说,苏轼这首词中的诗意,便是你身边的诗意。
这里的“暗”字是朦朦胧胧的意思,是由于下着小雨,以是从超然台望去,这些千家万户都显得似有似无,朦朦胧胧,如在水墨画中一样平常。

你看他用的这些字词,说春天是“未老”的,后面再接以“风细柳斜斜”,像是一个实实在在陪伴着你的形象,又像是一个有着独立情韵的人,这个“斜斜”就彷佛是“春天”这个“人物”的一点感情,若是垂柳一样平常耷拉在那里,就显得如去世水一样平常了。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末了这三句的诗意,是一句比一句好。
这里面有一个感情转变的过程,寒食过后是清明,况乃早春好时节,这是最能激起思乡感情的时候,杜甫就有过同样的表达,“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试问此时的苏轼能不思乡吗?他当然也是思念的,这便是他酒醒后的咨嗟、嗟叹。
但他看着满座高朋,他们在此饮酒作诗,“阳春召我以光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游目骋怀,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再看看自己治下的密州城,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中百姓富且安,他还有什么可抱怨、可低沉的呢?还是不要对着老朋友们发一些思念故国的感慨了吧,此时此刻,快然自足,有诗有酒有新茶,我们还是不要辜负这好年华吧!

作这首词的过程或许也便是苏轼“自我治愈”的过程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