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八一建军节”又到了,回忆起1927年的“八一•南昌叛逆”,这中间又经历了多少峥嵘岁月。
1933年,“八一建军节”正式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公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就记录了“八一•南昌叛逆”之后的一次暴动,成为漫长革命岁月的一次生动写照。
《西江月》词牌,在所有词牌中是属于比较难填的一个,两平韵,一叶韵,且全词哀求对仗。毛主席敢于填这个词牌,是出于对填词技艺的闇练节制。
全词读来,极具口语化,文化层次较低的工农兵一样能读得明白,原来婉约典雅的词牌经毛主席填过之后,就焕然一新,变成了另一种豪放风格的词牌。
全词牢牢环绕“秋收叛逆”展开阐述。
首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军”对“旗”,“叫”对“号”,“工农革命”对“镰刀斧头”,非常工稳,明白晓畅。但“刀斧”不符合平仄,因是固定用语,可不算错。它记录了工农革命军最初的军名与党旗旗号,具有很主要的史料代价。
工农革命军,现在已经变成公民解放军,镰刀斧头也已经变成镰刀锤子,但不变的是公民对付民主自由富余的渴望;是公民解放军在灾害面前,始终能够挺身而出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付实现共同富余的不懈追求。
开头一句,就奠定了全词的措辞基调,即用最朴素的措辞,记录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最初的精神气质。
二句,匡庐一带一直留,要向潇湘直进。讲“秋收叛逆”的暴动地点,即在江西匡庐地区和湖南潇湘地区展开,在两省交界的薄弱地带,发动暴动,把握稍大,终极目标是拿下长沙。显然,在左倾主义思想辅导下,军民都缺点地低估了仇敌的实力,误判了当时的环境,导致了这场暴动的失落败。一直留,向提高,都明显打上当时“左倾”思想烙印。
下阕首句,地主重重压迫,农人个个同仇。讲“秋收叛逆”的缘故原由和背景,即农人们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重重压迫,个个同仇敌忾,大有逼上梁山,一呼百应,云集相应,势不可当之意。办理了农人问题,也就办理了中国的根本问题。民本朴素思想,已经深入词民气中,也是其革命的根本目的。
末了二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一个“愁”字,点出了词人对付这次暴动并无十足把握生出的一丝担忧。虽然,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便失落败了,也要发出这一声声叫嚣。由于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也已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若不起来组织自己的军队,就只能等着国民党来消灭。
即便前路是困难的,是渺茫的,是充满凶险的,是不可预测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但这次暴动,大概正是一块试金石,决定着革命道路何去何从。
果不其然,秋收叛逆终极失落败了。但新的火种,却在井冈山燃烧起来。秋收叛逆失落败后,词人带着残余部队转战井冈山,揭开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崭新的一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话语,至今读来,依然豪情万丈,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动容。
作者: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