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诗词的国度。
诗词言志,诗词抒怀,诗词记事。
节日是诗词吟咏的主要内容,环绕着端午节历史上涌现了诸多诗篇,它们或者记述作者在端午节的所见所闻所做,或者抒产生发火者在端午节的所思所感所想,或者表达作者在端午节的人生追求、家国情怀与社会空想,屈原则是端午诗词书写的主要工具。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著名的爱国主义墨客。
他从前受楚怀王看重,出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 提倡“美政”,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在战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期主见联齐抗秦。
但因遭诋毁与排挤,性情耿直的屈原逐渐被疏远,并被逐出郢都,流放至汉北和沅湘一带。
传说在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那一年(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日,复国无望的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中怀抱大石投进汨罗江,以身殉国。
至少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将他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并将诸多习俗的源头归因于他的投江殉国以及人们对他的伤悼与思念。
比如东汉应劭《风尚通义》记载,当时五月五日人们有将五彩丝系在胳膊上的做法,可以令人不生病,是为了纪念屈原。
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等著述也提到,五月五日向江中投粽习俗、竞渡习俗等,都和屈原有关。
隋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这天,竞渡”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去世,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唐代往后,屈原说更成为端午节起源的主流不雅观点,并延续至今,而这也是为什么自唐代以降写屈原的诗歌代代不绝的直接缘故原由。

张勃竞渡相传为汨罗端午诗词写屈原

写屈原,是抒发对一个伟大人物的惊叹、思念与同情。
汉代王逸曾经评价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图画,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他那深奥深厚执著的爱国忧民情怀,坚持空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批驳现实的伟大精神,不知勉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而他那忠而见弃、信而见疑、终极投江而去世的人生悲局又令多少人扼腕叹惜。
不同时期都有诗篇哀其不幸,赞其忠贞。
如果说唐人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名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宋人饶节《端午日二首》之一“异代多同俗,千秋饷楚魂。
人才终可惜,祀事件常存”,更多是对屈原的悲悯与同情,那么宋人林景熙的诗《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去世非正命、是不知视死如归者也,并为发之》,表达的则是对屈原高洁品质的颂扬与赞颂:“湘江沉忠臣,越江沉孝子。
沉骨不沉名,清风两江水。
……修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去世犹生,滔滔真去世矣。
”屈原的忠贞令他虽去世犹生,永垂不朽。

正是出于对屈原的爱戴与思念,一些墨客对端午节期间屈原被世俗忘却或忽略的征象明确表达不满。
如唐人褚朝阳的《五丝》诗云:“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元稹《表夏十首》之一云:“灵均去世波后,是节常浴兰。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通过这样的书写,墨客希望众人能够对一个伟大的逝者献上忠诚的伤悼思念之心。

写屈原,是借屈原表达自己的处境、志向与追求。
这种端午诗词也很常见。
唐人白居易《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诗云:“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流放来干瘪,能校灵均去世多少很多多少”,就颇具范例性。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爱国民族英雄李纲的《端午日次郁林州》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久谪沅湘习楚风,灵均千载此心同。
岂知角黍萦丝日,却堕蛮烟瘴雨中。
榕树间关鹦鹉语,藤盘磊珂荔枝红。
殊方令节多凄感,家在东吴东复东。
”这两都城借屈原曾遭流放的历史表达自己处境的困难与不幸。
写屈原,也有借以规劝上层统治者的,如欧阳修《端午帖子词二十首》之一云:“楚国因谗逐屈原,终生无复入君门。
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语。
”就希望最高统治者不要轻信甜言蜜语而疏远忠良。
但更多的端午诗词是借屈原抒怀发奋言志。
尤其面临国破家亡的时候,以身殉国的屈原更易成为墨客书写的工具。
如面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现状,戴复古在《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中将自己的无奈转化为对屈原精神的神往:“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醪。
今日独醒无用途,为公痛饮读离骚。
”又若有名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为了表明心志,愤然写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赤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在这里,写屈原的紧张目的不是为了夸奖屈原来人,而是将自己与屈原比较,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亡国之痛与无奈之情。

写屈原,是对端午节思念屈原习俗的认同。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民间也有伍子胥、介子推等更多传说,当代学者更提出吴越民族龙图腾敬拜说、阴阳五行、恶月恶日、生态环境说、节气适应说等多种不雅观点,然而,历代墨客对端午节思念屈原给予了最大的认同,无论是储光羲的“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还是刘禹锡的“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都肯定了屈原之于端午节或竞渡习俗起源的主要意义。
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这或许并不符合真实,然而这是墨客思想情绪的真实,也是墨客代价不雅观念的真实。
在端午诗词一代又一代的书写中,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尚品质,授予了端午节新的灵魂,也早已化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