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是山水风景名篇,写于韦应物滁州刺史任上。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清幽景象和墨客春游所见,读之有淡淡的忧伤萦绕心头。
墨客闲来于西涧游览,一片萋萋芳草幽然生在涧边。此时,群芳争奇斗艳的花期已过,而这片芳草如遗世独立的佳人幽冷而寂寥,却又风采绰约,别有一番风情,颇得墨客钟情——我唯独喜好这涧边幽草,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婉转啼鸣。
深树一词写出了树荫的茂密幽深,一个“上”字,顿时将读者由岸边指向树上,利落干脆显得格外能干独特,彰显墨客豁达明朗的心胸。这清新的深涧幽草搭配黄莺动听的歌声,加上幽深安谧的树荫,山中缓缓的溪流,动静相融地描述出一幅幽深安谧的景致。
山涧傍晚时分,春雨忽致,淅淅沥沥地下着。水流进西涧,春潮上涨水势湍急起来,春潮携春雨而来,一个“带”字,仿佛将春潮涌动授予人的形象。夜晚,春潮上涨,小雨汇成急流,看似与上文的幽草黄鹂无关,而这番仓皇场面让原来就人迹罕至的郊野渡口更显得凄冷荒凉。荒漠的野外渡口没有人来这里,只有空空的小舟随波纵横,清闲漂浮。
结尾这两句飞动中显宁静,比拟中升华意境,将自己的忧伤、喜好、神往和清闲写在景中,赋于情中。由此诗可看出古人写景写情写事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不仅有散文的美感意境,也有记叙文的逻辑发展性。一首小诗大概是随情而发,但是包含的韵味和文学性却是集大成的,尤其磨练墨客的功底。
韦应物这生平,半生逍遥,半生悲苦;半生清闲,半生无奈;半生飞动,半生静逸。一首《滁州西涧》自冷处着眼,却得意野趣。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此诗是李商隐的“李氏情伤”的又一名作。全诗借春雨怀人,绵绵不绝的小雨正如墨客内心凄婉的相思,一字一泪。
正逢新春乍暖还寒,大家都因万物复苏而欢畅,墨客却披着衣服独自一人卧在床榻之上,伤感之情顿时跃出诗卷。墨客睹物思人,心猿意马难熬痛苦,看任何景致也提不起精神,反而带着凄苦——红楼依稀还有你的身影,春雨飘飞,更显凄冷。这让墨客更加沉默,只剩下珠帘在雨中拂动。
路途迢遥,本就奔波劳累不堪,一起上都是暮春景象,没有欣欣然的活力,虽茂盛但让人神伤。也只有在残破的梦中依罕有你的影子。墨客白日恍惚,夜晚也在梦中黯然神伤,这情伤昼夜消磨着墨客。
如此浓厚的思念却无法倾诉,无法通报,只有将这深情寄在万里云层里,祈求大雁带着这思念传给你。将这蕴藉婉转的思念真情,通报到万里之外。梦境、小雨、珠帘、红楼,虚虚实实,朦朦胧胧,将“情”这一字在景致的陪衬里写得如此凄婉,可见墨客艺术手腕的绝妙。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正如那庄周梦蝶,也如那蝴蝶梦里的庄周,总以为那人生如梦,往事如烟。而他的忧伤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为诗营造的,他是否能将诗里的忧伤和人生的悲哀区分开呢?
大概,统统本便是模模糊糊,不知道真真假假,又何必揪着那伤不放?又或许,在他的眼里,每一滴孤寂的春雨都是一颗伤心人的眼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长安早春,小雨初霁的幽美景致,诗中选取的意象是极其普通的春天的“小雨”和“草色”,用词朴实无华,普通易懂,虽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无限。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每每造平淡。”意思是平淡之处才见功底,凸显了他写作技艺之博识。
早春时节,墨客见春景而感怀,于是挥笔成诗呈现给好友张籍。“润如酥”捕捉到早春小雨细润的触感——如酥油般柔滑而滋润津润,尽显春雨的清新幽美。
遥遥望去,新生的娇嫩小草上还带着蒙眬的气息,像是刚睁开眼的样子。雨如细丝,飘落在这层薄薄的、青绿难辨的细芽上。因此,草色遥望似有,近不雅观却无。这一写景之句甚为妙哉,不仅捉住了春草刚刚萌芽时稀疏的特点,也写出作者对付创造春天来到的惊喜,对一片葱郁活气景象的喜好。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缥缈的小雨和青青草色,正是一年中景致最好的时候,虽不如晚春的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但胜在那一份清新自然,平实淡雅的诗情画意。
如此美好的春光图卷,墨客将其呈现给好友,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厚情意的表示。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不但描述了西湖让民气生荡漾的旖旎春光,还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活气渲染而出。墨客陶醉在美景中的温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墨客对春天新生万物的激情亲切也深具传染力。
孤山位于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因不与其他山峰相连而得名。孤山寺就隐匿在峰峦叠翠的孤山之上,墨客登孤山寺赏美景,而后向北前行,游览古人在西湖建造的风景名胜——贾公亭。
墨客立于贾公亭的西畔,放眼而去,湖水碧波荡漾,天上白云层层叠叠形成云幕,湖光山色与天上白云连成一片,大好风光尽收眼底。
冰雪融化,加上绵绵如丝的小雨,使得西湖湖面上升,与冬天有了不同的变革。可见白居易敏锐的不雅观察力和为官者对水利的关注。西湖水面初升与堤岸相平,以墨客的视线看去,春水盈盈上升。而天上云层低垂,一上一下,两者此消彼长,恰好溶解在一起。
墨客正在岸边欣赏着西湖的静美时,耳畔忽然传来清脆的声音,搅乱了这一池春水。循声誉去,原来是几只娇俏的黄莺争相飞向那温暖的春树,这里的“争”字写出了春的无限活力。
燕子历来为春天的青鸟使,“谁家新燕”写出了燕子的调皮可爱,更显示了作者的惊喜,展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致。
紧接着,墨客写到湖边烂漫的花草。此时,春意正浓,野花残酷多姿,发达成长,纷繁的花儿将人眼都逐渐迷住了。相较于繁花,春草初生,颜色正浅,却带着十足的韧性,刚好将马蹄没过。
墨客移步换景,登孤山俯瞰西湖全景,行至贾亭西,了望山水一色。而后于湖边看黄莺、新燕争暖树,继而又将视线转向精髓纷乱却活力四射的繁花浅草。末了将这饱满的热爱之情开释出来,直接表达了对西湖的爱意。
西湖美景固然令人乐不思蜀,而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更添灵动神韵。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在每一个早春来临的时候,再读《咏柳》,都会有更深的体会。
在文学作品中利用比喻句,目的是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在这首诗中,短短四句中的比喻用法竟然利用得如此丰富多彩。
远处高高的柳树像翠绿晶莹的碧玉装点而成的,写柳树整体散发着葱翠的形象;而这整体之上,千万条犹如丝带一样的柳枝轻轻垂下,柳枝柔柔,线条幽美,富有柔情,就像丝绸给人的觉得一样,写出柳树葱翠袅娜的风情。
不知道这精细如剪裁过一样平常的细叶是哪位能工巧匠精心裁出的呢?一句反问,更显活泼明朗。
原来是东风吹过,把春天带来,同时也像那剪刀一样平常,把柳树裁剪得非常俏丽。东风十里,不但是柳树,而是把全体天地,都轻轻拂过,将人间换了容颜。
宋代梅尧臣写“东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也应是从贺知章的这首诗受到的启示。
自古人们对付东风都情有独钟。袁枚《东风》里写:“东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李白《清平调》中说:“云想衣裳花想容,东风拂槛露华浓。”诗中的东风是如此娇媚动人。
转眼东风又来,看河边垂柳,咏一句碧玉丝绦,千百年人间变幻,尽在个中。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绝句多写风景,将绚丽生动的景致无形中勾染成一幅幅淡雅清新的文字画卷。该《绝句》是组诗,共四首,此为其三。
墨客让空中翩翩双飞的黄鹂的鸣叫声,灵动地“飞”入诗句,使人顿生春意。两只黄鹂在歌唱翠绿的柔柳,黄莺的声音悦耳动听,象征着春天的盎然活气。两个黄鹂对应一行白鹭,一行白鹭高飞在上苍上,白鹭为白色,天为碧青色,蓝天中一抹纯白,那纯白排成一行飞动前行。
这两句中的黄鹂、翠柳、白鹭、上苍形成色彩上的交错美,展示了春天的妖冶鲜活。而视线一开始是落在地面上娇俏的黄莺儿,翠柳啼莺,而后安适的白鹭飞上了天空,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悠远沉着;一个怡然,一个洒脱。两者比拟,勾画出和谐美好的春天,可见墨客的欣喜好快之情。
墨客身在草堂,心系天下,后两句写墨客了望和神思之景。从小小的窗户望去,墨客却望到了迢遥的岷山。岷山山顶终年积雪不化,雪峰银光闪烁,经历千秋万载,依然巍然耸立,冰雪不消。
一个小小的窗户拘束不了作者宽广的心,他看到了天下,看到了神圣的雪山,看到了千古不变的情景。那西岭的雪峰嵌在窗框里,多么美妙。这是多么大胆的想象——作者将巨大的空间呈现在小小的窗框里,宛如一幅悠远的、赏也赏不尽的美景画卷。
而门前停泊的船儿竟然是从万里之外的长江下贱行驶而来的,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惊喜之情,以及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
千秋雪,韶光千载,万里船,空间万里,墨客位于草堂,从小小的窗户望千秋万里之物,立意高远辽阔,胸襟、眼界宽广,将诗句由面前的活泼景象转向无边的天空,思绪从这里飞向千里之外的神圣雪山。末了,万里之外的游船带着一起的风景和故事航行而来。
诗句意象一层一层递进,一块一块叠加,仿佛将大千天下尽收眼底。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外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清闲娇莺正好啼。
在草堂居住的日子里,杜甫心情惬意,心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神往。于是,墨客在独自闲步赏春时创作出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此诗为个中第六首,充满活气,墨客对花开的欣喜之情溢出诗外。
墨客于溪边独自溜达赏春,途经邻居黄四外家,只见黄四外家的花开得正兴旺,将湖边小路都遮蔽了。一个“满”字,写出花开正浓。那花喷鼻香满溢,只觉眼中一片明艳。花朵争奇斗艳,一朵赛一朵争相成长,花茎被繁茂的花朵压低,枝条快要垂到地上。一朵一朵本应是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花儿挨挨挤挤在一起,不见优雅,反而增长了一种春天的野性美、活力美,让人只觉面前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花儿斑斓残酷,引来彩蝶于芬芳馥郁的花间飞舞,充满画面感:一只只彩蝶有的在飞舞,有的停在花瓣上小憩,有的飞在花儿上空,仿佛在嗅着这花喷鼻香。看到此情此景,墨客留恋不已,不禁驻步,在这里悄悄地欣赏,看春天的颜色,看春天的动态,看花与蝴蝶的和谐。
而这时,自由清闲的黄莺也悄悄赶来,那适可而止的啼鸣,仿佛在吟唱这春天的美景。
将绝句写得如此清新脱俗又富有色彩,而且炼字如此自然而不造作,这世上唯有杜甫这样的名家才能做到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
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湖北武汉)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相逢,各诉思念别离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一起向东,李白亲自将孟浩然送到江边,两人依依惜别。
船缓缓地开走了,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岸,望着那片孤帆逐渐远去,心里加倍痛惜,却又至心为孟浩然的扬州之旅感到高兴。回顾过往把酒言欢,不知再聚又在何年,唯愿朋友今后能称心快意。
诗篇题目即点出送别的地点和人物,首句直接写送别地点是传说中费祎乘黄鹤登仙的地方,墨客和老朋友活着界名楼——黄鹤楼作别,正如登仙而去的神仙,朋友也要从这里离开前往广陵。离去之情在这首诗里表示得淋漓尽致。
此时,正是在如烟花般残酷的早春时。阳春三月,大地一片春意,到处都是生气勃勃的景象。想必朋友这一起上不仅顺风顺水,而且有繁花相伴,心情定会如流水般轻快。
下一句写出朋侪要去往的地方,那便是东风十里尽繁华的扬州。李白平生素爱游历山河景致,除为一起有繁花相送的朋侪高兴外,此句也透露出墨客对扬州的神往之情。
终于到了回去的时候了,目送朋侪拜别,了望孤帆已乘风而去,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不见踪影,只留一江春水默默东流,而墨客对朋侪的关心却无穷尽。字里行间都是李白是对朋侪的情深眷恋和由衷祝福。
《唐诗选胜直解》评价此诗:“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涯,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李白笔下这万般景致,深在烟花三月迷人眼,浅在长江无边际。
#头条创作寻衅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