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黄清华

清咸丰同治年间,徐州府治下的铜山、沛县,发生了一桩山东客民和徐州土民因争夺湖田、湖产利益的案件,史称“铜沛湖田案”。

案件从发生到处理结束,长达十余年,而一些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一贯延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才终极办理。

“铜沛湖田案”因湖团而起,湖团又因自然磨难而兴,案件还掺杂着孔府祭田以及太平天军、捻军在徐州地区活动等社会问题,因而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甚至惊动慈禧太后和同治天子,颁旨两江总督曾国藩全权处理,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

震撼慈禧太后和朝野清末铜沛湖田案的前因效果

(清中晚期微山湖西岸铜、沛两县的湖团分布)

案件发生在当时铜山和沛县两县境内的沿微山湖西岸地区,铜山辖境内有南赵团(今铜山区马坡镇十段和前八段一带)、侯团(今郑集东荣家沟一带)、睢团(今马坡镇十段一带)、刁团(铜沛交界一带)、于团(在今沛县五段);

沛县辖境内有南王团(今沛县湖西农场以南、胡寨镇一带)、北赵团(今沛县湖西农场北、微山赵楼一带)、唐团(在今沛县大屯镇)、北王团(今沛县龙固镇、安国镇一带)、新团(今沛县大屯以西及龙固以南、安国沙河两岸地区),故称“铜沛湖田案”。

湖田案的历史背景

铜沛湖田案的发生,既有自然背景,也有其社会背景。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南下,掘开黄河堤口。

黄河水从河南中部东下,经鲁西南与苏北接壤地区进入泗水,过沛县南下徐州、宿迁进入淮河,向东经响水,由云梯关入海。

徐州一带成为黄河行大水道,史称“夺泗入淮”。
从此淮泗流域水系河网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毁坏,徐州一带水灾频仍,百姓苦难。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黄河在蟠龙集决口。
河水咆哮向东北奔突,冲决出一条长达50多公里的大沙河。

这场洪灾一贯持续了二三年之久,给铜、沛、丰三县公民带来巨大灾害,大批灾民流落失落所,他们以为家乡“永成泽国”,不复眷顾,四处逃难,从此田园荒漠。

这次黄泛后的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今兰考一带)铜瓦厢决口,黄流分为多股向东南方向冲撞,山东曹州府首当其冲。
而治下的巨野、郓城、成武、定陶受灾尤其严重。

清人张曜在《山东军兴纪略》一书中写道:夏六月,淫雨兼旬,黄河泻瀑,风涛斗号,遂溃兰仪铜瓦厢大堤。

河决而北,山东郓、巨、濮、范诸县成泽国,全黄入大清河而达于海。
于是不特沿途曹、单、金、鱼、邹、滕、峄变居黄南,凡大清河东北数十州县皆在黄南矣。

这次黄灾引发了黄河再次改道,即由原来经兰仪、过徐州的明清黄河向北改道,由山东东营入海。

对付这场灾害的记述,《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记载更为详尽:

山东省菏泽等州县被黄水漫淹成灾,个中菏泽县邓庄等266个村落落成灾十分,大傅庄等226个村落落成灾九分;城武县孟庄、王家庄等221个村落落,巨野县仁和保、庞家庄等81个村落落,定陶县折桂村落38个村落落等成灾十分,其他县亦均有六分、七分、八分平分歧程度灾情。
家园没于水,亲人溺于水者比比皆是……2427个村落落、100余万人受灾。

大批灾民的涌现,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自发移民活动,为后来“湖田案”埋下伏笔。

山东曹州移民活动和湖田案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第一次鸦片战役过后的十余年,当时,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抵牾日益加剧,各地叛逆不断涌现。

咸丰元年(1851年)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而中原地区正是运动的重点区域;

早在清嘉庆年间,黄河、淮河流域就有“捻子”活动,主体是衣食不敷的农人;

清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淮北地区的涡阳、蒙城、亳县一带大旱,捻军力量迅速扩大,在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军队,并逐步由分散、零散的斗争趋向联合。

这一期间,弹压太平军、“剿捻”成为清政府的紧张事情。

由于分外的地理环境和人际关系,微山湖西岸一度成为捻军紧张活动地区,并与部分湖团有密切联系,成为影响湖田案的一个主要成分。

湖团的建立过程及其特点

水灾过后,山东曹州灾民为了求生,开始了逃难之路。
巨野县获麟集有一位远见卓识的人物唐守忠,他家境比较富有,为人豪侠仗义,曾经做过平阳屯官,管理孔府祭产。

太平军进入曹州,唐守忠奉命组织团练,被推为团总,在当地士民中享有较年夜声望。
因“剿匪”有功,唐守忠被山东巡抚赏六品战功顶戴。

咸丰五年秋,唐守忠第一个来微山湖一带稽核,他创造大水过后湖西涌现大批涸出湖田,便回到家乡先容他的创造,让灾民们看到了新的活气。

于是,一批族人和亲友在唐守忠的带领下,来到微山湖西岸,开始了垦种湖田、重修家园的创业之路,也揭开了湖西移民的序幕。

唐守忠团队首先在沛北大屯安营扎寨,并建立带有自卫性子的兵民一体化组织——湖团。

唐守忠所建湖团,实际上是他对家乡组织团练的复制,其组织形式,曾国藩称“拓荒为田,结棚为屋,持东西以自卫,立团长以自雄。

这种组织形式紧张目的有二:一防强盗、湖霸滋扰,二防土民争占湖产。

对付曹州移民,官方多称东民,而对铜沛居民,官方多用沛民、铜民,为便于表述,本文统一称为客民与土民。

唐守忠在微山湖西岸建立湖团,拉动了一场自发、无序的区域性移民活动。
从咸丰五年秋起,微山湖西岸一百多里湖岸线上短韶光内相继建立了十余个湖团,人口达十几万之众。

自北向南分别为位于今山东鱼台境内的任团、魏团,位于沛境的北王团、唐团、新团、北赵团、南王团、于团、刁团和位于铜山境的睢团、侯团和南赵团。

(龙固王团公局子门档)

鱼台境内的任团、魏团因规模小,没有发生湖产之争,新团建立不久即被官兵平毁,侯团在咸丰九年即被驱赶,睢团地狭人少不成规模,以是曾国藩在奏疏中讲“八个湖团”。

依当时行政区划而论,大屯唐团是沛境湖团的核心,五段于团是铜山境湖团的核心。

湖团呈现出光鲜特色:

各湖团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亲友关系为纽带;

湖团名称除后建的新团,别的都因此团总姓氏命名;

湖团是带有团练性子的兵民合一的准军事化组织,农忙生产,农闲操练;

沛县湖团村落落大多以原籍村落名命名,如唐团建立的杨官屯、丁官屯……在团民原籍也有;

铜山湖团村落落多以段命名,久之便成为村落名。

铜沛湖田案的发生与发展

大水过后,微山湖西岸大片地皮中既有新涸湖地,也有原土民的湖田,界线、参照物荡然无存,成为后来处理湖田争真个难题。

约在咸丰四五年间,远走他乡的铜沛土民相继回到故土。
他们创造原来自己耕种的湖田已被客民占种,心存不满,拿出官府之前发放的地皮执照争权。

而客民认为,所垦种湖田均为新涸出的无主之田,且有官府招租布告,加上经由几年经营,收成甚丰,且各种投入不菲,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湖田归属便形成了早期的争端焦点。

民国《沛县志》关于湖田案的记载

平心而论,湖田中确实有相称数量的新涸湖地,但也确实有土民原来耕种的田亩,证据、参照物的损毁,为界定湖田归属带来很大困难。

在这种情形下,双方各自为政,小范围的争端不断,械斗时有发生,甚至形成流血事宜,影响了社会稳定。

“侯团案”与“新团案”

土客民湖田、湖产的纷争耐久不息,以至酿成了两大事宜。

其一是“侯团案”。

咸丰五年,郓城侯官屯侯清泰举族来到铜山县郑家集以东的荣家沟微山湖西垦种湖田,水利条件差,还受到北部湖团和郑家集土豪的挤兑,一贯处于困境中。

咸丰九年,侯团与郑家集土豪为争夺湖田发生械斗,徐州府派官兵剿办。
团民与官兵对抗,杀去世官兵20余人,后被官府将参与者斩首示众,其他团民被驱逐回原籍。
个中不少人眷恋这里的田亩收成,设法进入刁团或于团。
侯团湖田由刁团耕种。

其二是“新团案”。

新团是唯一不以团总姓氏命名的湖团,约在咸丰七年前后兴建,故称新团。

新团首领城武县举人李凌霄多次带团民持械强占大沙河沿岸的沛民地皮,刘庄寨寨主刘士友家的祖坟被新团平毁,激起沛民极大愤怒。

刘士友组织村落民持械进入新团,杀去世两名团民。
同治元年,新团攻破“边外”刘庄寨,杀去世村落民13人,酿成大血案。

这时,清兵统帅僧格林沁亲王进剿捻军驻单县,刘士友持血状前往鸣冤,亲王敕令徐州兵备道派兵剿办。

徐州道尹王梦龄率兵捕杀新团闹事人等,团民与刘庄寨积怨加深。

同治二年,新团组织数百团民夜袭刘士友新筑寨圩,双方均有伤亡。
六月,团民伪装官兵血洗刘庄寨,杀去世村落民32人,更激起沛民仇视。

沛民具状上告,徐州兵备道夜袭新团,千余名团民被屠杀。
其他团民或逃回山东原籍,或避难于其他湖团。
新团发布灭亡。

清官府对铜沛湖田案的早期处理

“铜沛湖田案”愈演愈烈,成为晚清政府难以办理的一件大事。

争端初起,大约在咸丰七八年前后,王梦龄曾敕令将团民全部遣返原籍。
但结果驱而复来,且越来越多,抵牾日益加剧。

为防止强行驱逐引发民变,沛县县令向王梦龄报称,团民确系贫苦灾民,与捻军无涉,提出核查涸出湖地,分辨沛民原有地皮,被团民强占的退还沛民,无主湖荒由官府租给团民垦种,交纳租金,王梦龄向南河总督吴棠报批后履行。

(曾国藩德政碑)

详细方案,

一是成立湖田局,卖力湖田事务管理;

二是重新勘察丈量湖地,分为上中下三则,分则交租,租金充当军饷,利用权不在铜沛;

三是在土客民居住交错区域修建大堤,土民居住区曰“边外”,客民居住区曰“边里”,沛城东北一带有民谣:“金沟店子前后滩,高小湖靠大边”。

新团被清剿后,王梦龄以为沛民地皮业已归还,可以相安无事了。
但刘庄寨童生刘际昌因其父亲被团民杀害,兼以土民田产被客民强占等事由,连夜赶往徐州鸣冤,并进京上告,却被毒去世于赴京途中。

沛民民愤冲动大方,认为此事为团民所为,且唐团首领唐守忠幕后指使。
贡生张其浦、张世举、王献华等人开始了进京的诉讼之路,把矛头直指唐守忠。
沛县知县许邦行立即派探员侦破此案,但终极不明晰之。

为平息沛民群怨,许邦行亲往刘庄寨吊唁,以“愚公苦志山难易,精卫衔冤石可吞”的诗句赞赏刘际昌为父申冤精神。

都察院受理了张其浦等呈控湖团一案,并奏报朝廷:江苏贡生张其浦等,联名呈控奸民唐守忠纠众霸占地亩,戕害县令,攻破刘庄寨,杀毙多人。
其子唐锡龄捐纳县丞,在清江浦候补,因此漕督线人尽为遮蔽,遂以攻破刘寨之罪诿之新团。

此事引起慈禧太后重视,加上孔府状告湖团侵略在沛祭田,立即下旨都察院,交吴棠快速秘密查办。

(关于湖田案的奏折文书)

吴棠密访后密奏,反对张其浦等人呈控,认为“湖田各自为团,不尽归唐守忠节制,所控主使焚毁等情毫无实据……”朝廷仍不放心,责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山东巡抚阎敬铭“妥筹办理”的同时,又敕令阎敬铭严查团民有无与捻军“乱党”勾结谋反之事,“著阎敬铭严饬该地方官,密速查拿,缉捕余党,毋致养痈贻患,是为至要。

朝廷担心的是捻军与团民勾结滋事,忧其危及政权。
后经阎敬铭查访,认定无捻军与团民勾结事。

徐州兵备道尹王梦龄与沛县官府处理

沛民持续呈控,官司进京

都察院及山东、江苏高层处理

钦差大臣曾国藩对铜沛湖田案的处理

曾打算发兵剿杀湖团

创造“玄机”,新方案办理

统筹兼顾,快速处理

同治四年四月,剿捻统帅僧格林沁亲王在曹州府治下的高楼寨被捻军杀去世。

五月,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在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追剿捻军同时,全权处理铜沛湖田案。
为此,曾国藩移驻徐州。

沛县生员王献华等人发动多人联名上告,指控团民是“贼党”,行刺进京告御状的刘际昌,哀求一律剿除。

曾国藩初读诉状,十分年夜怒,认为湖团是“强盗渊薮”,决定“加以清剿,以儆顽梗”。

他在控词中批道:“沛县童生刘际昌到京告状,几个衙门查来查去都说山东客民还是比较循分,不好立时派兵剿办。
现在本堂已经将刘际昌等人的遭遇与漕运总督剖析商量,一旦核实,便可以为其主持公道,舒解当地民众的积怨。

他还认为,唐守忠便是新团案的主谋,罪案极多,理应痛加剿洗,但考虑“捻匪”新团已被平毁,团民不敢再生事端,又刚在漕运总督衙门结了案,决定限期三月,一旦再有土民前来控告,定将发兵剿杀。

同时,曾国藩认为吴棠处理新团案多有不当,如今时隔近十年,当年灾民地皮早已规复耕种,打算借此机会将团民全部驱遣,以安定社会。

他在奏疏中写道:臣拟将通捻之团酌量惩办,别的数万人全部资遣回籍。
现经两次派员前往山东郓城、巨野等处,察看该团民原籍尚足安插否,如可,则遣之归东,在沛县可免占产之讼,在徐州亦可招捻之窝。

正当曾国藩全面考量,拟付履行之时,两个分外的事宜让他创造“玄机”,遂放弃原来打算,履行新的处理方案。

其一,有人举报铜山境内的南王团和刁团与捻勾结,成为“捻子”首领避居的“窝点”。

其二,捻军纠集人马围攻唐团大屯圩,团首唐守忠祖孙三人率团众抵抗数日,末了圩破被抓。
唐守忠虽遭捻军挟持,仍大胆不屈,被杀去世在郑集附近的袁家庙中。

(唐氏家祠正殿)

曾国藩之前认为唐守忠是幕后推手,而今却是抗捻英雄。
面对新情形,曾国藩面前一亮,再三推敲天子给李鸿章和阎敬铭的指令——查看团民与捻有否勾结。

曾国藩彷佛一下子明白了皇上真实意旨,就推翻了原来的设想,改为以是否与捻有染为打破口,分土民和客民以良莠,再按良莠分别处理,从而冲破了土民客民的固有思维。

他认为,湖团中有凌辱土著,与捻勾结、供应避居场所的是客民中的“莠”,安分守己垦种湖田者为“良”;土民中大多奉公遵法,不参与械斗与诉讼,是土民中的“良”,而那些引诱民气,挑动士民反复呈控的王献华、张其浦等人,则为土民中的“莠”。

曾国藩很快拟定奏折,于同治四年底呈送天子。
在呈奏事由中称:奏为查办湖田,分别留遣,并酌筹善后事宜,拟议结案,恭折驰陈,仰祈圣鉴事。
方案十分明白。

天子、皇太后对付曾氏“剖别是非,平情论断,不分土民客民,但分孰良孰莠”的处理方法十分赞许,立即批准履行。

详细处理方案是这样的:

驱逐通捻、容捻、窝捻的南王团和刁团。

“通畅晓喻,饬令刁、王两团,勒限正月十五日前逐回山东本籍,派刘松山带兵前往弹压。
除首犯王长振(南王团团总)罪在不赦外,别的一概赦宥,以安反侧之心。

设立官长,以安留住之团。

“拟设同知一员,俾官民有所依归,或令徐州同知移住该处,听断词讼,筹办湖田统统事务。

(清政府发给湖团居民湖田改租为赋(升科)的司照)

退还土民田亩,别的升科。

“将王、刁二团退出地亩,分归铜沛两县,以平土民之心;并奏明按地升科,输租执业,以归画一。

平毁边堤,肃清隔阂。

“各团所筑大堤(边堤)酌量平毁,以期水利畅通,亦免畛域太明,引发新的争端。

增加学田,造就学校,造就人才。

由国家拨付或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地皮,作为学校固有资产。
学校将这些地皮租佃给村落民耕种,交纳租金,作为办学经费。

南王团和刁团被驱逐后,丈量二团所占地皮721顷,除少量发付土民外,别的600顷作为学田。
歌风书院重修或扩建,个中一部分经费来自学田;所留铜沛之六团,视之同于土著,永不再言“驱逐”。

将湖团所占土民田亩,按田契数目核拨还,余田一部分作为学田,用于造就学校和造士之资;其充为官田,屯兵耕种或召民佃耕;

(关于湖田案的记载)

旌表抗捻去世难的唐守忠祖孙,对奋战捻军而去世事者唐守忠、唐振海、唐锡彤,请旨交部从优议恤,建立专坊;沛县激众构讼文生王献华禠革衣衿,以示惩儆,是铜沛土民中唯一受惩罚者。

铜沛湖田案的后续影响

光绪初年,唐团霸占位于沛城东北高小湖学田30亩;孔府祭田也先后被土豪和湖团占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苏省批准湖团垦种湖田升科,客民取得永久居住权,享受与土民同等权利。

光绪三十年,江苏抚台叮嘱消磨不雅观察使陶森甲来徐督办湖田升科事宜,铜沛两县开始统一勘测湖田,逐一丈量田亩,团民垦种湖田实现第一次升科;至1924年,完成第二次升科(苗租地)。

至此,曾国藩对湖田案处理的设想终极完成。

“大边”虽然铲平,但土客民思想上的“边堤”仍旧没有肃清,两地不通婚嫁一贯延续到民国后期,始有第一例通婚者,而真正实现无障碍通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丰沛文化 发起了一个读者谈论一段沉痛的往事。
谈论已结束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黄清华,1947年生,江苏沛县人。
中学高等西席。
全国郁达夫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全国中学语文传授教化研究会理事,现任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沛县委员会主任、沛县微山湖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