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轼

丙辰②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
不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⑦,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⑧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⑨。

小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水调歌头译文注释作品赏析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②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③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

④宫阙:宫殿。
宫门两侧的望楼叫“阙”。

⑤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⑥何似:哪里比得上。

⑦低绮(qǐ)户: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⑧何事:为什么。

⑨婵娟:美女之称。
此处指玉轮

译文:

宋神宗熙宁九年,我通宵饮酒,直到大醉后作了此诗,同时怀念我的弟弟。

“从几时开始,明月普照人间?”我高举羽觞,讯问着浩渺的苍天。
“请见告我,那蟾宫桂殿,今夜是何年何月?”我多想乘风飞归天边,却又怕仙宫碧空高悬,我这平凡的身躯禁不住天外凄寒。
还是在月下起舞吧,让影儿随着我回旋,翩翩如尘世的神仙。

明月轻盈地转过朱赤色的楼阁,又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把银光洒满帷幔,帷幔中有人难眠。
玉轮呵,你不应该有什么愁恨,为什么总在人们分离时偏偏变圆?唉,人间有离合悲欢,月儿有阴晴圆缺,这些事自古就难以求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品赏析:

《水调歌头》,原为隋曲,后用为词调。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录《水调歌》引《乐苑》曰:“《水调》,商调曲也。
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制。
曲成奏之,声韵悲切。
”《词谱》卷二十三:“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心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始见于北宋刘潜词。
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知州时作此词。
作者青年时抱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政治空想入仕,后因与王安石政见反面,辗转州郡,政治上颇不得志,又与胞弟子由(苏辙字)七年未能团圆,心情烦闷,于中秋之夜写下这千古名篇。
词中以问天、问月来探索人生哲理,抒发兄弟的伯仲情意,并以谪仙自喻,写他抱负乘风上天,又以为人间更使人眷恋,反响了他因政治上失落意而对现实不满,想要超脱尘世,却依然热爱人生的抵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已不仅限于伯仲之情,而且概括了人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能够长久留存的普遍欲望。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洒脱的襟怀和积极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笔致奇逸自然,大开大合,风格清雄高旷而又委实蕴藉,刚柔相济。
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胡仔《茗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
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顾、弹铗悲歌。
’语诚年夜方,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尤觉空灵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