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是古诗构造章法(诗词的构造谋篇)之一。“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迁移转变,是迁移转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诗歌的起承转合的构造办法,不但表现出墨客的思维进程和情绪的发展与变革过程,而且使诗歌的构造严谨,波澜起伏,弯曲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浸染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浸染。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日特有的意象,描述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天景色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构造上还有承上启下的浸染。《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
“转”是构造上的迁移转变,表示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根本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怀,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流落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末了合成,它是墨客思想感情抒发的凝集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浸染。《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根本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烦懑,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墨客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以是在构造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二、起承转合的呈现办法
1.绝句中起承转合
悯农(其二)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这首五言绝句每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劳,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劳程度,是对起句的连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劳”,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便是“合”。
2.词中起承转合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交代墨客写诗的韶光、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前阐述墨客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缺点”的纠正,“肥”“瘦”二字借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点出春天已逐渐消逝,寓意花与人同瘦,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转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描写了秋日傍晚阴暗的景致,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面前悲哀景物的连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墨客“秋思”主题的陪衬;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羁旅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律诗以联为单位,绝句以句为单位。但“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个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形下,每每表现在末了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子在诗中则霸占较大成份。因词、曲(包括古风)的是非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大略的按句数划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剖析,古体诗因此“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巩固演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演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构造上起什么浸染?
参考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浸染。(从构造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称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来喻指离去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