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康演唱《卜算子·咏梅》

关于《卜算子·咏梅》的创作

孙玄龄

为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谱曲的京剧唱段写在1966年的年底,至今己经是42年了。

孙玄龄京歌卜算子咏梅是怎么创作并流传的

《咏梅》并没有被谁下命令去写,也没有人对它进行辅导,更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活动去写的。
它是在那样的环境中自己成长起来的,是一个符合当时人们须要的作品。
想起来,它能长久地受到欢迎,能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也该当是缘故原由之一了。

影象是很奇妙的,《咏梅》的写作,我至今还能记得很清楚。
这个唱段写作酝酿的期间比较长,但实际落实写到谱面上的韶光,用的却很短,而且是立时就被唱了出来。
写谱时的情形,在影象中还很清晰:

一天傍晚,李维康到我们的房间来谈天,闲聊之间,我就提及关于《咏梅》的事情来了。
我把己有的构想说了,又把曲调唱给她听,她很有兴趣,听后就学着唱。
接着,我又拉琴给她伴奏,听着她的唱,又做了些修正。
经由永劫光酝酿的结果,就样急速被唱了出来,曲调也写到了谱面上。
过程就这么大略,韶光相称短,甚至于现在想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了。

唱段不长,李维康很快就唱熟了。
当时,我抄了一份谱子给她,她急速就到隔壁的房间里唱给我们同一个宣扬队的林燕、李树萍她们去听了。
我还记得,唱的和听的人都是挺愉快和高兴的样子。

没过几天,在戏校排演场的舞台上,我们演出小分队就开始唱了。
有了个新唱段,又是我们自己的创作的,还挺顺耳、好学,以是,又没过多久,在戏校就传开了,学生们彷佛都会唱了。

在我的影象中,这是1966年底到1967年年初之间的事情。

1967年的春节快到了,中心广播电台文艺部的人打电话到了学校,讯问有什么节目可以录音。
接电话的是东方红公社的一位同学,他回答说我们有一首《咏梅》,于是,录音的事情就决定了。
彷佛是李朝阳同学找到我,说了这件事,又叫了一些人,组织了个乐队。

录音须要有人卖力组织,还要监听把关,是日然是由我来做了。
我不能拉琴,胡琴就叫杨柳青同学拉。
录音之前,我还请他根据乐队职员的情形写了个大略的伴奏谱,彷佛还排练了一下。
录音时,杨柳青拉琴,我在录音机房里监听。
彷佛只录了两遍,录得很顺利。
当时,打鼓的王志范同学问我:“末了结束怎么办,要不要来一锣?”我说:“什么也不用,干收!”以是,这段唱腔也是前无锣鼓开、后无锣鼓收的一段京剧唱段。

录音之后,也没再去干涉干与。
日子还是依旧那么挨着过,谁也不知往后会怎么样。
运动开始时的鼓噪早己过去,校园里沉着了下来。
春节到了,也没有什么过年的气氛。
溘然,在1967年2月里的一天晚上,学校里宣扬的大喇叭响了起来,管广播的同学把音量开的很大,像是在故意唤起人们把稳似的。
传来的不是当时常常听到的“最高指示”和社论,而是李维康歌唱的声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唱腔回荡在寂静、空旷的校园和它的四周。
我们录的《咏梅》被中心台向全国广播了!

广播的力量是厉害!特殊是在那时,有限的文艺节目被反复地放送着,无形地在加深着人们的印象。
《咏梅》大范围地被传播开了,唱《咏梅》就远远不但是我们中国戏曲学校的学生了。
想想也是,在那种连空气都显得沉重和凝滞的气氛中,涌现了一个新鲜的唱段,怎么能不受把稳呢?

由于受到了欢迎,记得《公民日报》上也登载了《咏梅》的曲谱。
不过,报社可能是到中国京剧院去探求的,以是,在登载出来的乐谱上,曲作者写的是中国京剧院。
这下子,小将们不干了,打电话到京剧院发兵质问,说:是你们谁作的?这件事,是京剧科的同学郭大宇和我说的。
为此,刘吉典师长西席在回家的路上遇见我时,还特地向我表示了道歉。
当然,我说这没紧要,没有什么。
刘吉典师长西席是我们的长辈,艺术上是我们的模范,为人虔诚、谨慎,在那个时候就能表示尊重一个青年的创作,实在是令人敬佩!当时,标明编曲或创作者在京剧界是极少有的事情,《咏梅》也是这样,一贯写的是中国戏曲学校创作。
在1968年的油印曲谱上,还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会写上了我作曲呢?简短地说来,首次涌现我的名字是在殷承宗的钢琴伴奏谱上,从那往后,才逐渐传开的。

在当时,写了、唱了、广播了、传开了,也便是高兴了一下而己,没有什么特殊的觉得,而我现在还能记得这些噜苏之事,可说是阴差阳错了吧。

戏曲艺术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