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全国文物考古界又一重大创造!
唐玄奘(唐僧)译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残片,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挖掘出土!

据2月22日《光明日报》宣布:2017年11月到2018年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吐峪沟石窟寺第8次发掘中,有件宝贵纸质文物的涌现,让所有在场的职员愉快不已。
这次的纸质文物竟然是由玄奘奉诏翻译的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卷首写的一段笔墨,让它的秘密原形大白。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几天韶光内,就引起国内外文化、文物、考古界及媒体的高度关注。

据宣布,佛经自传入中国后,多位高僧进行过翻译。
此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的佛经,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吐峪沟多次考古发掘可以看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还有个从中原传向西域的过程。
玄奘奉诏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经由长安译场翻译后,传入凉州,再传入高昌地区,这条路线十分清晰。
这些佛经的创造,更清晰地表明,吐峪沟是佛教西来东往的主要节点,也印证了吐鲁番地区是中西文化互换交往的主要节点。

新疆桑皮纸传承推广人、新疆国画院秘书长魏宝山认为,玄奘(唐僧)译经残片应是桑皮纸残片,经文是用千年不褪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书写而成,行楷书体,字迹排列整洁、清晰俊秀,有汉文、回鹘文。

唐僧也用桑皮纸翻译经文厉害了西域桑皮纸

一张小小的残片,竟有如此主要的代价?魏宝山说,残片作为历史的缩影,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载体,反射出了当时人们物质生活、精神天下。
其具有独特的风格、浓厚的文化秘闻、优胜的民族本体性及醇厚的历史意义,所传达的信息经久常新、生生不息。

桑皮纸是古丝绸之路上伟大的发明,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在新疆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紧张生产在和田、吐鲁番等地,是丝路残酷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丝绸一样沿古丝绸之路一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中国与亚欧各国交往互换交融的主要载体和见证。

桑皮纸具有吸水强、防虫蚀、纸质抗拉力强、历千年不褪色等特性,弥足宝贵,深受古代字画家的青睐,是古代主要的书写载体,吐鲁番、和田出土的大量字画残片,基本都是桑皮纸。
2006年,经吐鲁番地区报告,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起新疆国画院开始保护、传承、推广桑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