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人万户侯?

古诗词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唐诗

口语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盘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诗人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讲授:

(1)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2)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3)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盘踞盘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4)暂上:一上,试上。
(5)凌烟阁:唐代旌表元勋的殿阁。
贞不雅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元勋,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6)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品鉴鉴赏: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抑扬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出生之悲都淋漓畅快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墨客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神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墨客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但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墨客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势,发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疆场,保卫家邦。
“何不”如斯,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墨客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想熏染到墨客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诗人,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去世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墨客迫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随意马虎?诗人意气,自然造诣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面前凄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抵牾,突出表现了墨客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诗人万户侯?”墨客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诗人出身?这里墨客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看起来,墨客是从反面衬托弃文竞武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墨客把自己繁芜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传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想熏染。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
但此首不借所见发轫,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
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撰作韶光可系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春夏之交。
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搪突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担当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
在这段韶光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们争相约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
李贺本来肚量胸襟大志,脾气傲岸,如今作了这样一个形同家丁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辞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隐居的生活。

该组诗前十二首全以七绝行篇,在“南园”的统一命题下,状物抒怀交替互摄,寄旨侧重略呈小异,即以上述几首入选诗作而言,或对景兴发容华易谢的太息,或直言宣泄恃才不遇之愤闷,或展示自己闲居家园的慵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墨客。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早岁即工诗,示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去世时仅二十七岁。
由于他的诗有很多神仙鬼魅题材,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诗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