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诗经·卫风·木瓜》。

为什么从这首诗开始呢?由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的开篇,《诗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开篇,而《卫风·木瓜》里谈到的礼尚往来、重义轻利的精神,我认为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开篇。

这首诗的题目是《诗经·卫风·木瓜》。
这个诗题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个中,《诗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种诗歌的文体,一样平常都是四言诗。
《卫风》是一种音乐形式。
而《木瓜》则是这一篇的篇名。

先说《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是从西周初年一贯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按照当代学者的研究,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间隔现在已有三千多年了。
想想看,我们的先人从那么早就开始写诗,多么神奇!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一共有305首,以是又叫“诗三百”。
在《诗经》那个时期,诗歌都没有确切的作者,以是我们在前面加上“诗经”两个字,也是为了见告大家这首诗的出处。

蒙曼顺着历史学古诗 01诗经卫风木瓜

再说《卫风》。
《诗经》的三百多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叫风、雅、颂。
古代的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因此风、雅、颂实在是乐调的划分。
个中,“风”是指十五国风,也便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音乐,就好比现在安徽有黄梅戏、陕西有秦腔;“雅”是周王朝真辖地区的音乐,也便是雅乐正声,有点儿类似于京剧;而“颂”则是庙堂音乐,相称于国歌一类的国家仪式音乐。

这样说来,所谓“卫风”,实在便是指卫国的民歌。
卫国这个诸侯国在本日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在西周期间,它的地位可是非常主要的。
它是周朝灭掉商朝后,为安置商朝遗民而建立的诸侯国。
要知道,当时商朝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周朝打败商朝,在历史上号称“小邦周克大邑商”,可见商朝国力之强大。
而卫国统领的紧张又是原来商朝都城地区的居民,这些居民的视野格外宽,文化品位也格外高。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都出自《卫风》,比如“有匪(fei)君子,如切如磋(cuo),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qi)奥》),又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等等。

末了说《木瓜》。
本来,《诗经》里的诗是没有题目的,后人为了方便,就从第一句中抽出来几个字作为诗题。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投我以木瓜”。
个中,能够单独存在的词组便是“木瓜”,因此这一篇也就得了《木瓜》这个诗题。

大家都知道,《诗经》里有好多名篇。
作为本书的第一首诗,我为什么单选《木瓜》呢?不仅由于它的篇幅短,更由于它的文辞好、信念好。
好在哪里呢?看诗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ju)。
匪报也,永

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jit)。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先看几个关键词。

什么是木瓜?可能有人会说,木瓜我吃过呀,水果店里有的是。

但我们现在常吃的木瓜是番木瓜,是明朝期间才从海外传入中国南方的水果,当年身处河南的卫国人可没见过。
《诗经》中说的“木瓜”实在是一种又酸又涩的果子,像拳头那么大,不能生吃,只能做成蜜饯,或者蒸熟了吃。
同样,第二段的“木桃”也罢,第三段的“木李”也罢,都不是本日的桃子或者李子,而是跟木瓜差不多的不怎么好吃的涩果子。

什么是琼琚?按照中国古代造字的原则,斜玉旁的字,基本都和玉干系。
比如,三国期间的周瑜,字公瑾(jin),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琼琚”“琼瑶”“琼玖”这三个词都是斜玉旁,也都是美玉。
为什么美玉有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呢?由于中国古代特殊崇尚玉,“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又说“君子比德于玉”,也便是君子的操行都该当像玉一样,以是古代的贵族都佩戴玉佩。
玉佩的名目特殊多,于是就有了琼琚、琼瑶和琼玖这样的差异。

讲了两组名词,再讲一个关键性的副词——匪。
匪在这里是一个假借用法,等同于“非”,表示否定。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把这首诗翻译出来了。

你送我木瓜,我还你琼琚,这可不是为回报,是要和你永相好。

你送我木桃,我还你琼瑶,这可不是为回报。
是要和你永相好。

你送我木李,我还你琼玖,这可不是为回报,是要和你永相好。

这首诗有三个好处。

第一,构造好。
什么样的构造呢?大家一定看出来了,这首诗分成三段,每段句式都一样,便是变了几个名词而已,这种诗歌的写法叫作复沓(ta),在《诗经》中极其常见。
比如《诗经·魏风·硕鼠》,第一段开头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i)”,到第二段就成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第三段则变成了“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这种只做轻微变革的反复吟咏便是复沓。

为什么《诗经》常常用到复沓?由于《诗经》是配乐演唱的,这三段诗就好比三段歌词,现在的歌词不也常常如此吗?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也是三段,每一段结尾都是“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劈面吹来了风凉的风”。
这样的构造一涌现,我们不仅随意马虎背诵,而且会以为跟唱歌一样,层次清晰,节奏感强。
随着一遍一各处重复,会越唱越有感情,到末了,便是余音袅袅,三日绕梁了。
这便是复沓的优点。

可能有人会迷惑,你不是说《诗经》大多都是四言诗吗?怎么这一首不那么整洁呢?有五个字一句的,还有三个字一句的。
没错,我们看到的《诗经》中大部分篇章,都是四个字。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u)”(《诗经·周南·关雎》)或者“桃之夭夭,灼(zhub)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等。

这首诗能不能写成这么整洁的四字一句?实在也是可以的。
“投我木瓜,报以琼琚,匪以为报,永以为好”是不是也可以呢?从意思的完全性上来讲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唱起来就难免不免有点儿去世板了。
若何才能重生动呢?加减几个副词、虚词不就行了!
所谓虚词,便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词,比如当代常用的“的”“地”“得”,或者古代常用的“乏”“乎”“者”“也”。
就拿这首诗来说吧,第一句加一个“以”,第二句加一个“之”,前两句都变成五个字,节奏就缓下

来了:第三句减一个“为”,节奏又急匆匆起来了:第四句再加一个“也”,节奏复又缓了下来。
这样缓一急一缓,起伏错落,诗句就更有音乐感了。
这就好比“小船轻轻,飘荡水中,劈面吹来风凉风”,一旦变成“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劈面吹来了风凉的风”,立时就变得更加活泼,更加摇荡多姿了。
推而广之,大家写文章也要把稳,不要通篇都用整洁的排比句,而是要把排比句和散句子夹杂起来,这样才更灵动,更好看。

第二,意思好。
《木瓜》这首诗到底在写什么?很多人会说,写礼尚往来呀。
你给我送礼,我给你回礼。
是不是呢?这样理解不算

错,但也不全对。
要知道,这首诗后来蜕变成了一个针言,叫“投木报琼”。
这个针言很多人没听说过,但是,大家一定听说过另一个针言,叫“投桃报李”。
投桃报李也出自《诗经》,是《大雅·抑》中的一句,原文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你送给我一篮桃,我拿李子来回报。
这才是一样平常意义上的礼尚往来,送出去的和收回来的差不多。
我们日凡人际交往,基本上就秉持这个原则。

但是投木报琼可不一样。
木瓜也罢,木桃、木李也罢,都是入不得口的涩果子,而琼琚、琼瑶和琼玖,却是宝贵的玉佩。
这两类礼物太不对等了,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那么,它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这首诗的重点不在于礼尚往来,而在于重义轻利。
你送给我一个木瓜,这不值钱。
可是,在我心中,这交谊的分量一点儿都不亚于美玉,以是我才回报给你琼琚。
我这样做不是跟你等价交流,我是至心与你相好!
这样的重义轻利,情比金坚,不正是中华民族最美的精神传统吗?

第三,引申好。
这首诗原来是谁写给谁的呢?历史上有过至少七种说法。
不过,从宋朝朱熹之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小伙子写给姑娘的情诗。

想想当时场景吧:阳春三月,踏青的时节,姑娘和小伙子相遇了,相互喜好了。
姑娘羞涩地把手里拿的木瓜递给了小伙子,而小伙子呢?急急忙忙地解下身上的玉佩回赠过去。
两颗心就这么碰在了一起,一切身份的差异、贫富的间隔都不被他们放在眼里,这是多么单“纯美好的感情呀!
以是,孔子才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天真。

正由于这感情太美好了,往后,人们再用到这首诗的时候,就逐步引申到其他场合了,不仅青年男女之间可以用,同学之间可以用,而且国家之间也可以用。

在回报的时候,我们不须要分斤掰两,打算投入和产出,我们只须要知道,人家曾经至心对待我们,我们也用至心回报人家,这就叫“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所谓黄金有价,交谊无价,不便是这首诗传达给我们的道理吗?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诗经》是什么?风、雅、颂又是什么?

2.“琼琚”“琼瑶”“琼玖”为什么都跟玉有关?诗中的水果和本日的有什么不同?

3.什么叫复沓,复沓的优点是什么?

4.这首诗的美好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