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敬拜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历史渊源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玄门与世俗的领悟。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干系的祖灵崇拜。
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付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个中十分主要。
秋日是收成的时令,人们举行向先人亡灵献祭的仪式,把季候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期已有之,起初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愿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样平常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中元节丨你知道何谓三元吗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崇奉。
玄门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各地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是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民间相信先人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样平常在七月尾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样平常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烛炬,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不雅观。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同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频年有余。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
为什么呢?原来“鸭”便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
东莞人一样平常会吃莲藕煲鸭。
在江苏省部分地区,很多人还会在中元节当天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晒台,中元节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品。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先人的干粮。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便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实在,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平凡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喷鼻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喷鼻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产。

敬拜地皮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敬拜地皮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往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打击,得到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敬拜。

古诗里的中元

中元夜

唐丨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喷鼻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看月

唐丨罗隐

朦胧南溟月,彭湃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中元作

唐丨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寄道侣

唐丨陆龟蒙

学饵霜茸骨未轻,每逢真夕梦还清。

丁宁独受金妃约,许与亲题玉篆名。

月苦撼残临水珮,风微飘断系云缨。

须臾枕上桐窗晓,露压千枝滴滴声。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丨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