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在阳光小学探访栖鹤庵诗碣及诗碣文化墙。
本版图片由见习苏思摄

巍巍武陵山中,有一处神秘而俏丽的地方——酉阳

酉阳,自古为荆楚要道,土家族、苗族聚居地。
千百年来,酉阳文脉渊源流长。
在清道光年间,举人冯世瀛曾网络明代至清同治年间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地的乡贤及流寓文人59位、诗作2972首,编成《二酉精髓》二十四卷。
个中,涉及今酉阳境内的古诗大约有2000余首。

土家族最早的律诗出身于酉阳

酉阳古诗探秘酉山貌横心多空 如奇士不矜修容

“古往今来,有不少本土或客寓此地的文人墨客,在酉阳这片俏丽的地皮上吟诵,留下动人诗篇。
”近日,一行来到这里采访时,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当地文史专家黎洪先容道。

最早和酉阳一带有关的诗歌是东汉期间反响古代巴人生产生活的。

如摘自《华阳国志·巴志》的《川崖惟平》:“川崖惟平,其稼多黍。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
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作品生动地反响了包括酉阳在内的巴国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栽种习俗。

“惟月孟春,獭祭彼崖。
永言孝思,享祀孔嘉。
”这首《敬拜诗》则表明巴人在孟春月(即农历正月)敬拜时的环境。

至于这两首诗歌哪首在前,哪首在后,作者是否是酉阳人,都已无从考证。

史料显示,酉阳本土墨客以汉文字创作的诗歌,则涌如今明永乐六年(1408年)朝廷批准土司冉兴邦在酉阳兴汉学往后。

据《土家族文学史》记载,现有笔墨记载的、本土墨客创作的最早的酉阳律诗,是明代土司冉元所写的《题神仙洞》:“洞里神仙渺莫猜,海风幸不引船回。
四围苍藓雕虫篆,一脉灵泉撒蚌胎。
花自无拘开又落,云如有约去还来。
谁能静习永生术,向此烧丹扫绿苔?”

诗歌写的是酉阳铜鼓潭南保安坝神仙洞的景物。
“这是迄今所见的、土家族最早有笔墨记载的律诗。
”黎洪先容,“在《土家族文学史》的记载里,这首诗是酉阳本土律诗之源、土家族律诗之始。

诗词唱和是清代酉阳文人的娱乐活动

黎洪表示,从总体上看,酉阳在“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前虽有不少墨客,但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少,不能全面地研究其人文思想。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履行了400多年土司制的酉阳“改土归流”,从那时起直至辛亥革命前,是酉阳诗歌发展的壮盛期间,墨客的数量较此前大为增多。

出于对教诲的重视,当时清政府相继创办了“二酉书院”“龙翔书院”等书院和设立酉州考棚,这些文化教诲机构的兴办,对酉阳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彼时,文人间的诗词唱和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比较有名确当属乾隆年间,酉阳知州丁映奎曾多次招州中文士陈盛佩、田洪儒、冉正维平分韵题诗。
文人们聚在一起,文思泉涌,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当时的盛事。
《酉阳直隶州总志》载:“一时诸公相继酬唱,州人称为盛事。

丁映奎还著有《题清舫八景》:“古舫清如许,官贫不解愁。
狂歌诗满卷,醉舞月当头。
花鸟偕人乐,阴晴任我游。
可能添别趣,归载米家舟。
”描述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文人雅士娱乐图。

文人间的诗词唱和,更有诗碣为证。

从酉阳县城往南行3公里,是如今的阳光小学。
学校附近的一个平台上,立有一块高2.7米、宽0.8米的古诗碑,诗碑上的诗歌韵脚皆为“赊、霞、花”三字。

原来,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曾建有一座栖鹤庵。
明朝末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来酉阳后,时任土司冉玉岑陪他到此游赏。
文安之在此作了《题栖鹤庵》和《留别》两首诗。

“武陵旧路已非赊,秦晋光阴一缕霞……细栽桑柘胜桃花。
”两首诗的韵脚为“赊、霞、花”三字,冉玉岑也步其韵作诗一首,刻在庵堂前的石头和竹子上。

到了清代,诗词唱和之风盛行,曾抟仙、林剑雄、张价人等文人,都到此步文安之的韵脚作诗。
截至1922年,栖鹤庵前后共留下28首歩韵诗。
时任主持僧光溥将这些诗精心整理出来,刻录于石碑上。

如今,栖鹤庵诗碣上的部分字迹已模糊,但仍悄悄地诉说着那段文人佳话。
“学校已把诗碣上的诗文抄录下来,翻刻在学校外墙上,成为诗碣文化墙。
”阳光小学干系卖力人先容。

来酉阳的主考官沿途作诗描写道路艰险

无论是外来文人还是本土籍墨客,位于今酉阳县城中央的大酉洞(今桃花源景区),都是他们笔下的最爱,歌咏此地的诗作甚多。

光绪十九年(1893年)授酉阳州知州的赵藩,曾写下《清明节偕幕僚游大酉洞》一诗:“酉山貌横心多空,如奇士不矜修容。
闻距官舍五里近,大酉一洞标其雄……碧塍绿岸错方罫,清溪曲注鸣笙镛……”这首七言诗,以走蛇之笔,为众人描述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大酉洞画卷。

本土籍墨客陈鑫,则在《大酉洞》中写道:“大酉嶙峋山之祖,石门无路锁烟雨。
五丁力士来何年?谽谺劈出洞中天。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酉阳县城往东北方向行79公里,位于乌江边的古码头龚滩镇,也是墨客偏爱的地方。

晚明重臣吕大器曾写下《蛮王洞》:“野外裁云雪半留,兵归已上此山头。
同人莫慢三冬复,载酒吟诗古洞幽。
”蛮王洞位于龚滩镇对面的乌江岸岩壁,此诗为永历三年(1649年),吕大器赴诏南行,溯江至龚滩而作。

酉阳土司冉天育也留有《龚滩》一诗,用“裂石轰雷水势雄,浪花千丈蹴晴空”的诗句描写了龚滩之险。

酉阳道路的艰险也在墨客笔下呈现。
“道光元年(1821年),礼部奉旨在酉阳设考棚,举行院试(此前考生需到成都、重庆参加院试)。
”《酉阳报》事情职员吴大全先容,从那时起,便有不少主考官和考生来到酉阳,路途的艰险迢遥,也成为他们诗中描写的工具。

首任赴酉阳主考的四川学政吴梅梁,其从涪州至酉州,沿途著有《白蜡园》《晚宿黔江》《楠木箐尖站》等律诗,个中不乏描述道路之艰险的,如“雾重峭壁失落,桥低宿涨干。
此邦风尚厚,禾黍遍层峦”“树窄乌巢陡,坡高蚁垤干。
晴烟兼湿雨,作意写重峦”等诗句。

“桃源之遗韵,酉阳之秀美,道路之艰险……在墨客笔下尽显。
”酉阳宣扬部干系卖力人认为,古诗中描述的古代酉阳美景,对本日打造酉阳旅游具有极其主要的意义,全县将旅游资源划分了“亘古桃源时尚酉州”“梦里画廊传奇龚滩”等12个组团,以进行重点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