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笔墨与文体,个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便是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长歌续短歌
朝代:唐 代 ‖ 作者:李 贺
原文: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夙夜迟早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悲惨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译文:
写长歌把我的衣襟磨破,吟短诗使我的白发脱落。
谒见秦王没有机缘,昼夜焦虑我心中烦热。
喝口壶中酒,聊以解渴,拔把垅头谷,暂充饥饿。
四月将尽,千里大地一片绿色,自己却穷苦潦倒,不由人感到悲惨难过。
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通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
我交往返回沿着石崖寻觅,可它又在高峰之外不可捉摸。
自己终不得与其共事,歌成而头发早已变白。
注释:
长歌续短歌:题目从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化出。
长歌二句:互文的修辞手腕,长歌短歌,唱破衣襟,吟断白发。
秦王:指唐宪宗。宪宗当时在秦地,以是称为秦王。
夙夜迟早:日昼夜夜。内热:内心浮躁而炽热。
陇头:田间地头。此二句比喻墨客迫在眉睫地思念唐宪宗。
悲惨二句:由于困顿潦倒,看到初夏万物茂盛,更加自感悲惨。
离离:重叠、罗列的样子。
明月:比喻唐宪宗。这两句的意思为:夜峰罗列,月光照耀在落石下,不及他处。比喻君恩被群小阻隔。
裴回:即“徘徊”,彷徨不进貌。
之:代词,代指唐宪宗。
鬓先改:鬓发已经变白。
赏析:
开头二句紧扣诗题,有愁苦万分,悲歌不已的意思。“破”、“断”二字,用得很奇特,但也都入情入理。古人有“长歌当哭”的话,长歌当哭,泪洒肚量胸襟,久而久之,那衣襟自然会褴褛。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的诗句,人到烦恼之至,无计可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搔爬头皮,白发越搔越稀。这首诗的“断”可能便是由杜甫诗中的“短”生发出来的。
三、四句写进见“秦王”的欲望不能实现,因而内心更加忧郁,像是烈火中烧,炽热难熬。“秦王”当指唐宪宗。王琦说:“时天子居秦地,故以秦王为喻。”(《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在世时,宪宗还能有所作为,曾采纳削藩方法,重整朝政,史家有“复兴”之誉。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托希望的。他在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击之后,抱负他能像马周受知于唐太宗那样,直接去见天子,以实现他的政治空想。
五、六句详细描述墨客苦闷的心情与清贫的生活,与开头二句相照料、相补充。“渴饮壶中酒”,渴是“内热”的表现,饮酒的目的在于平息内热、消愁解闷;“饥拔陇头粟”,为求见“秦王”不惜忍饥受饿,靠从地里拔粟充饥。
七、八句写景。“悲惨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初夏已尽,盛夏来临,草木葱翠,生气勃勃,原是不会有悲惨之感的。然而“绿肥红瘦”,万花摇落,墨客又不禁为之唏嘘感叹。下面的“千里”句,故意用欢快的色调映衬凄苦的情怀,颇有“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孟郊《春愁》)的意味,这样反复渲染,有一唱三叹之妙。墨客述怀从景物落笔,寄情于景,意味深长。
后六句采取借喻、拟人等修辞手腕,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写人事。“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玉轮遮得无影无踪,让墨客感到纳闷。墨客沿着那波折的石径四处寻觅,忽而创造它在高峰之外。峰峦阻隔,高不可攀,心中非常痛楚,因而年夜方悲歌,鬓发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苍白,忧伤催人老。“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玉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这些表明墨客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评李贺的诗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引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这首诗在立意和表现方法的利用上,都与《离骚》很相似。“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寄托遥深。墨客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意境中,蕴藉隽永,幽美动人,颇得《离骚》的神髓。
作者简介:
李 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墨客。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墨客,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墨客。李贺长期的烦闷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办法,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纸刊投稿邮箱:ahhfsk@163.com
主理:《淮风》诗刊社
支持: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