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桃花怒放的时令,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桃花是墨客乐此不疲的吟咏工具。
2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留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绝唱。墨客描写的是一个如桃花般俏丽的姑娘就要出嫁了,其美满的婚姻和高尚的德行一定会让她的家庭茂盛发达。这实在是一首古人在婚礼上唱出的祝福之歌,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感想熏染到喜庆之日的温馨与甜蜜。这里,桃花成为一个美好的象征,反响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一个初夏时节,大墨客白居易来到庐山的大林寺,山下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这对喜好春光的墨客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令墨客不禁心情愉悦,于是墨客提笔写下了这首立意新颖、构思机动、意境深邃、富于情趣的绝句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关桃花的爱情诗,最经典的莫过于崔护的 《题都城南庄》。唐代墨客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在郁郁桃花林里,偶遇一美少女。其时桃花开得正欢,少女甜美的脸庞在桃花映衬下显得格外红润,妩媚动人。崔护惊异于少女的俏丽,几次启齿欲言,却又含羞而止。姑娘激情亲切地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到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只见桃花灼灼开,不见少女款款来。此情此景,不禁让墨客心生惆怅,于是他写下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刘禹锡别出心裁,用桃花喻人寓事,演绎了一桩名传青史的 “桃花诗案”。唐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改造活动被贬为郎州司马。10年后墨客回到京师,并写下了 《玄都不雅观桃花》一诗: “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墨客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借花讽喻,高兴淋漓。但墨客又因此再度被贬谪为连州刺史。当刘禹锡12年后再次回到长安,他又吟出 《再游玄都不雅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羽士归何处?重作冯妇今又来。”只管坎坷多年,墨客依然故我,英气逼人,初衷未改。
风骚才子唐伯虎在 《桃花庵歌》咏叹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神仙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诗中的桃花与美酒,表示的是墨客历经尘凡繁华情事,识破人生无常幻相之后,无牵无挂的好心态。墨客喜好桃花,得道羽化后,只是各类桃树,待到桃树终年夜成林了,便摘桃花换酒钱。逍遥日子里,酒醉与酒醒皆与桃花长相厮守,至于那些人间间的荣华富贵与爱恨情仇,也就统统抛之脑后了。
“杨柳晚风深巷酒,桃花春水隔帘人。”江南小镇的温婉、蕴藉,尽在这一藏一隔之中。特殊是 “桃花”一词用得极好,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只可能是桃花,除却桃花换成其他任何一种花,都会显得不伦不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问浅红”“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桃花是女子娇羞的颜面,是深藏深山的春光,是多情才子的情绪。片片桃花,在照映的生命中绽放;首首诗歌,在残酷的桃花中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