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坞,在今陕西省眉县北面;它是汉末董阜所建造的坞堡,也是他为探求退路而经营的巢穴。
嘉祐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签判任上,被派往所属县去处理狱中囚犯,途经郡坞时写了这首诗。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衣中甲厚:衣服里裹上厚甲。
行何惧:外出还怕行刺吗?

“坞里”句:《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他大量搜刮百姓钱财,将金银财宝运往郡坞故居。
听说,他在郡坞家中藏有黄金约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

郿坞苏轼一首战斗性很强的讽刺诗对董卓进行讽刺和嘲笑

“毕竟”句:意思是说,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是浊世中的“英雄”,有谁能同他相像呢?实际上是嘲讽这个杀人起身的独夫民贼。
“英雄”是反语。

“脐脂”句:在肚脐眼上插上灯芯,点火照明。
董卓陈尸示众时,守尸士兵对他恨之入骨,又看他长得肥胖,故以此泄愤。

这是一首战斗性很强的政治讽刺诗。
墨客以勾魂摄魄的笔法,诙谐诙谐的语气,生动风趣的场面,对历史人物董卓的可耻了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用一首小诗刻画一个历史人物的面貌,并对其进行适可而止的评价,这对一样平常墨客来说,难度是很大的,但在苏轼这位高手的笔下却能因难见巧,难中见高。
紧张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诗的主题思想集中突出。
墨客准确地捉住董卓这个历史人物的实质特色,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

据史籍记载,董卓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为非作歹的无赖,恶贯满盈,大家切齿痛恨。
此人身体肥胖,油脂甚丰,故去世后守尸士兵在其肚脐眼上装灯芯,以作灯用。
这个“英雄”居然能“脐脂自照”,有谁能够比较?为什么他会落得个“脐脂自照不须灯”的了局呢?

解释他生前太残暴、太贪婪,恶迹累累,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让他“脐脂自照”,正是他引火自焚的生动写照。
他生前的多疑(怕别人行刺),正解释他做贼心虚,内心是虚弱的。
事先找好退路,又解释他的狡猾巧诈。
所有这些,都是他的实质特色的表现。

二是选材精当。

墨客没有泛泛地去写董卓的所作所为,也没有写众人皆知的某件惨案,而是选择了董卓生前的两个生活片断和去世后的一个场面,使人们对这个所谓的“英雄”的本来面孔看得一目了然:这个恶贯满盈的首恶也有陈尸示众、脐脂自照的了局!

三是表现手腕奥妙。
墨客没有从董卓的残暴无情或貌似强大的一壁着笔,而是从董卓的虚弱、恐怖、怕去世一壁落笔,解释他只管专横獗一时,但他害怕公民的力量,他的内心是惊骇的、抖动的。

由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是任何作歹多端者无法抗拒的。
从全诗的语气看,彷佛不是戳穿式的,而是宽慰式的;彷佛不是否定了它,而是肯定了它;彷佛不是别人在为董卓画像,而是董卓自己在给自己画像。

这种反话正说的表达办法,正是讽刺手腕的奥妙利用,它比那种直接地、正面地进行讽刺挖苦更耐人寻味。
一旦豁然,令人倾倒。

“脐脂自照不须灯!
”这是何等辛辣地嘲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