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区位于紫禁城内外东路,霸占了大内东北部一大块长方形的院落。

宁寿宫位置图

宁寿宫建筑图

宁寿宫平面图

走进故宫七参不雅观宁寿宫后寑中路

宁寿宫建筑群,明代时这里只有稀疏的几座宫殿,是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

据《故宫志》载:宁寿宫位于紫禁城东北部,是一处高墙围禁的独立区域。

明代是哕鸾宫、喈凤宫等旧址,曾为成化周皇后、崇祯懿安皇后等养老处所。

清初这些建筑全部被毁,仅在衍祺门一带留有少量的内宫用房。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天子将这里改建为宁寿宫,做为顺治天子孝惠章皇后颐养天年之所。

后来的宁寿宫是乾隆天子为自己逊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
他花了5年的韶光,扩建,改造了宁寿宫,便形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格局。

宁寿宫示意图

宁寿宫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乾隆改造后的宁寿宫建筑群,宛如紫禁城的缩影,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

前朝以皇极殿为重心,仿乾清宫、太和殿的规制,前有皇极门、宁寿门。
后有宁寿宫,仿坤宁宫的规制。

前面浏览了皇极殿,下面浏览理解同是属于宁寿宫建筑群前朝北真个宁寿宫,宁寿宫也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宫殿。

宁寿宫额匾

同时也可以说,它也是饱瀚了乾隆天子许多心血的一座宫殿。

在明清两代的24位天子中,乾隆帝是浩瀚帝王中非常分外的一位。
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出生入死掩护国家安定、纂修《四库全书》、建筑三山五园,在紫禁城中还留下一座宁寿宫。

乾隆天子

乾隆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雍正帝诸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喜好,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诲。
一些清史学家认为,正由于康熙认为孙子弘历的出众,以是才传位于其父雍正。

弘历登基前,封为宝亲王,少年的他聪颖过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并施,十分有才干。
雍正对他寄予厚望,这在皇子中是无人可及的。
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办法立为皇太子。

皇子弘时曾与之争宠,却被削除宗籍。

但雍正接管康熙的教训,不让皇子参与政治,同样弘历登基前未曾参与过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过军政要职,只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参与了苗疆改土归流的事物处理。
雍正帝驾崩,乾隆帝顺利继续皇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玄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天子,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天子嘉庆元年,届期归政。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月朔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
颙琰即天子位,尊弘历为太上天子,训政。

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天子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乾隆在位既长,享年又高。
在中国历史上,享年80岁以上高龄的天子只有5人。

为逊位之后能够安享晚年,乾隆帝特殊建筑宁寿宫。

已过耳顺之年的乾隆天子自视功德圆满,为履行他不超过祖父康熙天子六十一年在位韶光的诺言,决定在宫中建造太上皇宫,以期逊位颐养天年。

在乾隆天子的心目中,这一太上皇宫在建筑配置方面应该具备朝贺、寝居、敬神、游乐、赏戏等全部功能,并且还要席卷此前下江南所见的奇珍奇宝与醉人美景。

于是,终极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落成的宁寿全宫,展现了乾隆帝对归政后闲适生活的期盼,同时也潜藏着他作为一个文人天子的精神寄托。

乾隆朝国家的实力雄厚,加上乾隆好大喜功的性情,再加上乾隆生理的文人性格。
于是,才有了这么一座豪华奢侈的太上皇养老建筑群——宁寿宫。

依托于乾隆朝雄厚的财力根本和江南工匠博识的技艺,宁寿宫的宫殿尤其是休闲娱乐的宫殿内部的装修都是当时最好的工艺、最高的水准。

宁寿宫简介

宁寿宫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建筑群的前朝皇极殿后。

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宁寿宫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
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
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
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

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旁边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
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
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
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
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

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

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敬拜之所。

宁寿宫与皇极殿

东侧两间相连为寝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
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

殿后旁边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
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表示满族风尚的主要建筑。
  

乾隆天子《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
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
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
”解释了宁寿宫改造的缘故原由。

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落去了庄严的风格。
1979年重新修缮后,规复了乾隆期间的风貌。

光绪年间对宁寿宫重加润色,光绪年间对宁寿宫重加润色,是为慈禧太后入住做事,慈禧晚年居住在这里,共计十九年。

宁寿宫后部示意图

太上皇宫殿宁寿宫的后部也便是后寝区,可分为东、中、西三路:

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和已毁的北三所。

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个中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其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

西路便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紧张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佳构。

咱们先从宁寿宫的后部,后寝区中路走起,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和已毁的北三所。

首先从中路的养性门走起。

养性门;

养性门为宁寿宫区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

养性门 门外有镏金铜狮两座

养性门为宁寿宫区的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门内各殿原是乾隆逊位后的休养之地。

养性门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三间开门,汉白玉石栏杆,金龙合玺彩画,慈禧居住宁寿宫时,改为苏式彩画,今修复为金龙合玺彩画。
门外有镏金铜狮两座。
大门两侧背后有绿色琉璃照壁和角门。

养性门的造型与乾清门、宁寿门、慈宁门相仿,但体积略小,台基较低。

养性门和养性殿之间有一圈抄手游廊,构成养性殿的第一进院子。
跨过养性殿东西游廊就可以进入后面的二进院。

从这里进去的正殿便是养性殿。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分外。

养心门门外的月台

养性殿正面图

养性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

养性殿前接卷棚抱厦4间。

明间、次间开门,原为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

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弯曲环抱。

养性殿内饰

养性殿中的宝座

明间前后开门,殿内正中是地坪,地坪上摆紫檀天子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

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

旁边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

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乾隆天子御笔。

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

尽间仿养心殿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

西山墙外耳房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喷鼻香雪堂。
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不雅观宁寿宫花园一角。

养性殿作为太上天子寝宫,原为和玺彩画。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
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它均改为苏式彩画。

养性殿后摆着一排露陈座,上面立着几件摆设,有太湖石,也有青铜器。
那个青铜器不是花瓶,该当叫“尊”

养性殿前面的日晷

下来再浏览养性殿后面的乐寿堂。

乐寿堂正面图

乐寿堂前的鹿鹤同春

乐寿堂;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嘉庆七年(1802)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

乐寿堂中柱背屏以上做成了二楼,带隔扇墙,中间挂的“兴和气游”纸匾和楹联都是乾隆所题。

乐寿堂宝座

乐寿堂宝座后面中柱之间是楠木框架夹纱隔扇背屏,头顶上面是楠木刻花平棋天花,故宫里独此一处,恐怕海内也是孤例。

乐寿堂中间挂的“兴和气游”纸匾和楹联都是乾隆所题。

大堂中间摆地台,地台上是宝座。

乐寿堂的甪端

地台上摆放的瑞器甪端,金胎掐金丝珐琅,非常俊秀。

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
乾隆天子以此为逊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
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

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
柱网构造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
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须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米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不雅观与布局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

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
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
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平方米。
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模样形状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

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期间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
天花为木雕,与全体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

乐寿堂东西游廊内墙上嵌满书法碑刻。

东西暖阁也做成了二层楼,为了搭架二楼,在前后金柱外又增加了几根不通天的支撑柱。
这叫增、减柱法,中间减柱增大空间;两边加柱加强支撑。
西暖阁二层是太上皇的卧房,有点类似明代乾清宫的皇上卧房。
东西阁楼外也都是隔扇墙。

东暖阁一层。
两座玉雕非常有名,南侧的是“丹台春晓”,取意自元代陆广的《丹台春晓图》,原画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陆广是《富春山居图》作者、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传人,其画颇具黄公望风采。

另一座玉雕是“秋山行旅”,取意自北宋郭熙的《秋山行旅图》。
原作已佚,清宫收有元代唐棣仿本,现存台北故宫。
郭熙作画无师自通,后受北宋三大家之李成画风影响,擅山水寒林。

东暖阁一层。
两座玉雕非常有名 南侧的是“丹台春晓” 北边是是“秋山行旅”

西暖阁一层,一壁墙的多宝阁书架,室内摆放着一座“青玉云龙玉瓮”。

西暖阁一层,一壁墙的多宝阁书架,室内摆放着一座“青玉云龙玉瓮”。

这是皇宫内著名的乐寿堂二件大玉雕之一,虽然没有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大,但其精美程度绝对和那大玉海有一拼。
这座青玉云龙玉瓮作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用六块玉石做成,有五千多斤重。
瓮身上是九龙戏珠于海浪白云间,瓮内刻有乾隆所作《玉瓮记》,个中一上来就提到了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并说“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

乐寿堂正厅大堂后面还有一个后厅。

中间过道下做了一个神龛,里面设了一个宝座。
后厅中间摆着一座玉雕,叫做“大禹治水”

从后面一看,原来二层是东西阁楼之间的一个过道。
中间过道下做了一个神龛,里面设了一个宝座。
后厅中间摆着一座玉雕,叫做“大禹治水”,是乐寿堂两件大玉雕之二,国宝之一。

“大禹治水”,是乐寿堂两件大玉雕之二,国宝之一

这座玉山也是来自昆仑石的新疆和田青玉制作,五千多公斤重,作于乾隆五十二年,由扬州玉石匠花了七年多韶光制作。
此玉山取意自一幅宋代无名氏《大禹治水图》画轴,原画现在台北故宫。
这块玉石重新疆运进北京,再运到扬州雕刻后运回皇宫。
走近看看。

“大禹治水”,是乐寿堂两件大玉雕之二,国宝之一

“大禹治水”,是乐寿堂两件大玉雕之二,国宝之一 拉近镜头

制作《大禹治水》玉山劳民伤财无数,乾隆良心创造,从此禁止制作这样的玉山。

乾隆五十二年(1760),大禹治水图玉山琢成后,一贯陈设在北部大厅。

“乐寿堂”匾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乐寿堂里都是夹纱隔扇墙,格芯里都是字画。

乐寿堂里都是夹纱隔扇墙,格芯里都是字画

“盛业铭汾鼎,昌期应洛书。
愿陪歌赋末,留比蜀相如。

这是唐代开元年间文豪宰相苏頲(念挺)《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节选,苏頲给唐玄宗唱赞歌的酸诗。
题名的高赓恩是光绪年间的正二品资政大夫,很文的一个人。
这肯定是慈禧修缮乐寿堂时贴上去的。

在山西宁武县汾河源头有一只新铭的汾鼎。

汾河源头的汾鼎

乐寿堂后面摆放的倒是有鼎,不是汾鼎,是乾隆期间仿造的青铜盖鼎。

乐寿堂后面摆放的铜鼎

听说这座乐寿堂乾隆就来过一次,便是竣工时来走了一圈。

慈禧在宁寿宫办了六十大寿,之后居然就在后面的这座乐寿堂住了好多年,不仅每天晚上爬到西暖阁二层去睡觉,还每天早高下楼去前殿养性殿东暖阁吃早点,你说她累不累?乾隆当年都不敢这么每天高下楼折腾。
住了些年之后,慈禧膝盖、坐骨神经都严重磨损,她终于知道为什么乾隆当年盖了这么高等的楼子自己不来住。
末了,慈禧把西苑仪銮殿改造本钱身的养老院,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搬那儿住去了,便是现在中南海怀仁堂。

从乐寿堂后门出去,北面是颐和轩。

颐和轩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五间,进深二间

颐和轩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但是前后有檐廊,而且前后出抱厦,以是也不显得太软弱。
斗拱抬梁构造,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五只脊兽。
前抱厦有月台直通乐寿堂后门,抱厦两侧有一对露陈台,东侧这天晷,西侧是空格。
你看那抱厦前檐柱,居然是石柱。

颐和轩内明间加东西次间是大堂,中间设楠木地坪宝座

颐和轩内明间加东西次间是大堂,中间设楠木地坪宝座,楠木隔扇夹纱龟背纹背屏。
这个背屏现在换成了玻璃,在后窗还可以瞥见当年夹纱的效果,故宫修葺时很精心。
金砖墁地,素白海墁天花,上面安装的有失火报警探头,既有感温的还有感烟的。

颐和轩内地坪宝座

坐在这个宝座上,举头就可以瞥见前面乐寿堂的大禹治水玉山。
乾隆当年在背屏高下其手,写有匾曰“太和充满”,两边有联曰:“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民气物性间”。
这是说乾隆退休往后坐在这里一团和气,殿外有东风习习,殿内有春心荡漾。

东暖阁隔板墙上刻着乾隆的《西师》诗,还带自己批的,叫弘批。
《西师》记述的是准噶尔平叛,属于王婆卖瓜诗。

西暖阁隔板墙上是乾隆的《开惑论》,也带弘批。
这是一篇乾隆关于平定新疆叛乱的策论。

西暖阁隔板墙上是乾隆的《开惑论》,带弘批。
这是一篇关于平定新疆叛乱的策论

东西两墙,一文一诗,都是当年西征的文章。
乾隆是把开疆扩土作为自己执政的最大功绩,想着退休后还在这里蓦然回顾、嫣然一笑,实在他忘了中国那句老话“豪杰不提当年勇”。

乾隆除了在宫里自卖自夸,还在避暑山庄外八庙和颐和园立碑,夸赞自己开疆扩土、巩固边防、建立健全新边陲的劳苦功高。

颐和轩名称出自《周易》颐卦,“舍尔灵龟,不雅观我朵颐”。
轩内到处都是龟背纹,显龟龄;颐和便是颐养,比咱们现在老说“养生”有文化多了。

乾隆每天来这里喝药养生,便是枸杞泡的那个药汤。

进了养性门,日常起居的养性殿中规中矩,晚上睡觉的乐寿堂是新奇的建筑构造,到逐日养生的颐和轩这里内装修又有变革。

这种建筑上的变革脱去了皇宫威严阴森的气氛,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情调,解释这里是后宫,不是执政之所。

这三殿形式和装修的变革也是中国古建节奏感最佳呈现,有别于园林置景的山水楼台节奏。
皇宫里有很多像养性门内这样的三进院,都是前殿起居,中殿寝宫和后殿便殿。
南三所、北五所、重华宫都是这样的三进院。

现在还能看到的慈宁宫也是这样的三进院,但是后殿不开。
以是,宁寿宫养性门内便是游客在故宫能看到的唯一三进院,而且是最大规模的三进院。

颐和轩后厦

后厦即北厅悬挂的“导和养素”匾和“静延佳日春常盎,茂对祥风景总宜”对联漆底亦雕饰为花心龟背纹,上面的字由螺钿镶嵌而成,每个字由无数的龟背纹螺钿片拼成。

档案记载这副匾联是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挂上的:“(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员外郎四德、库掌五德、福庆来说寺人胡世杰交御笔宣纸‘导和养素’匾文一张,御笔宣纸字对本文一副,俱系宁寿宫颐和轩殿内。
传旨:着发往苏州交舒文照本文随意漆做匾一壁、对一副送来,钦此。
于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员外郎四德、库掌福庆将苏州送到漆匾一壁、对一副持进交寺人快意呈进交原处安挂讫。

乾隆帝明确指出匾联要遵照文本之意制作,也便是说匾联上的龟背纹与建筑装修上的龟背纹是统一的,是按照他所理解的龟龄之意来设计的。

颐和轩后厦对联上的由龟背纹螺钿片组成的“盎”字

颐和轩两边有碑刻游廊连接乐寿堂,再连接到前面的养性殿。
颐和轩两边有碑刻游廊连接乐寿堂,再连接到前面的养性殿。

颐和轩的后门有一座穿廊。

别具一格的玉轮门

玉轮门上的纸匾“挹明月”

玉轮门上的纸匾“挹明月”背后还有一块“引清风”,都是乾隆手笔。
《日下旧闻考》里说此处有这两块匾,但当年修复颐和轩北厅时并无。
后来是从字画库里翻到了无框的匾纸,重新裱糊加框后挂在了这里。

穿廊北端墙上画着《妻妾弄崽图》。

穿廊北端墙上画着《妻妾弄崽图》

穿廊北端原来是通今后面景祺阁的,后来被用这面石膏板隔断给墙上了。
那块“静聴”匾是景祺阁里西次间小戏台的,被挪用到这里了。
匾下的《妻妾弄崽图》是从乾隆花园玉粹轩挪过来的,乾隆逛花园就可以看到妻妾满屋笑、子女各处走的景致。

画中有一副乾隆御对“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

隔断墙旁边有两小门,通往东西小院。
东边门内那个小院是景福宫西小院,院里有著名的“文峰”石。

西边的门出去也是一座小院,站在院子里可以瞥见后面也不开放的景祺阁,这便是中路的最北端了,它就相称于是宁寿宫的后罩楼。
由此来说,景祺阁和颐和轩按道理该当是算在一个院子里的。

西边的门出去也是一座小院,站在院子里可以瞥见后面的景祺阁

景祺阁

在这里可以瞥见景祺阁外有一圈围廊,也是和颐和轩穿廊相通的。

景祺阁;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加以修缮。

景祺阁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
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
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东梢间有楼梯通二层。
一、二层之间设平座,寻杖栏杆施于二层擎檐柱间。
二层前檐明间开步步锦槅扇门,裙板饰夔龙纹;次间、梢间均为步步锦支摘槛窗。
东面明间开门,余皆为步步锦支摘槛窗。
檐下原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缮时为迎合慈禧太后之喜好改为苏式彩画,现已规复为乾隆期间原貌。

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
紧贴景祺阁东侧有假山一座,山顶原有翠环亭,后于道光年间拆除。
山顶平台与景祺阁二层之间飞架汉白玉小石桥一座,山下有洞名曰“云窦”。

景祺阁和珍妃

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天子之珍妃曾囚禁于此。
景祺阁往西拐过去,有一个小门。
进去小门小院西墙外便是那悲惨的珍妃井。

景祺阁和珍妃井 怀远堂

下来顺便理解一下珍妃井的历史简介。
珍妃井位于贞顺门内。

贞顺门在宁寿宫区最北端,为宁寿宫区的后门,始建于清乾隆年。
其名称与紫禁城中路御花园后的顺贞门名用字相同,遥相呼应。
门内即为珍妃井。

在宁寿宫的后部,后寝区中路的末了,景祺阁的西廊,贞顺门内有一口普通的水井。

紫禁城庭院里的水井,井上都有个精美的小亭子,四周还有汉白玉石栏杆围着。
可是,这口水井口很小,镶着石头边,没有亭子,也没有汉白玉石栏杆。
这口水井便是有名的珍妃井。
也便是光绪宠妃珍妃的葬身之地珍妃井,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临行前处去世珍妃的地方。

慈禧太后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天子仓惶西逃。
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囚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寺人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

珍妃井

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女儿。
从小随着伯父在广州终年夜,思想开明、行为前卫、作风壮实。

珍妃

光绪十九岁大婚时,慈禧将她胞弟桂祥的女儿静芬许配给光绪,这便是隆裕皇后。

隆裕皇后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9年),十三岁的珍妃和十五岁的姐姐瑾妃入选“凤藻宫”,初即封珍嫔、瑾嫔。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大赦天下,宫人加恩,珍瑾二嫔晋封珍瑾二妃。
珍妃住进东六宫的景仁宫,瑾妃住进其后胡同里的永和宫。

据胡人思敬《国闻备乘》述,“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畅,工文字,善棋,日侍天子旁边,与帝共食饮共乐,德宗尤宠爱之”。

由于珍妃年轻貌美,脾气活泼,为人聪颖伶俐,特殊是在政治上同情并支持光绪天子变法行动。
光绪在生活和政治上受到压制,心情十分苦闷时珍妃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因此颇受光绪天子的宠爱。
隆裕比光绪大两岁,其貌不扬,光绪对她没有好感。
从而使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恨透了珍妃。

光绪天子与珍妃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落败后,不准她再和光绪天子见面。
光绪帝被禁于西苑瀛台。
珍妃因参与变法开罪,被施杖刑,禁于北五所,也便是景祺阁后面的小院里。
完备与外人隔绝,吃喝拉撒都在寺人监视之下,珍妃一每天瘦削下去了。

她姐姐瑾妃有时偷偷送几件衣服或捎几句话,珍妃才感到有点温暖。

1900年7月19日下午,八国联军入京,宫中仓惶万状,慈禧太后挟持也曾被单独软禁的光绪天子逃往西安,临行前不忘对珍妃下毒手。

当日准备离宫出逃的慈禧太后出乐寿堂,绕过颐和轩右边长廊,令寺人唐冠卿:“守住颐和轩廊上,有人瞅,使枪打。

李莲英的干儿子崔玉贵扶着她到了颐和轩后院,命崔玉贵将珍妃从景祺阁放出,珍妃穿着淡蓝色旗袍,头上戴着旗头板,随着崔玉贵来到慈禧面前请安,祝“老佛爷吉祥”。

太后说:“还成什么吉祥啊?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了,你年轻又俊,留下来怕是要丢人现眼,你说怎么办吧?”想了想大声道:“咱们娘们跳井吧。

珍妃很镇静的说:“老祖宗可以离京暂时避难,皇上应坐镇京师,坚持大局。
”这句话戳到了慈禧的痛处,她急速恼羞成怒说:“你去世在面前,还敢胡说。

珍妃才25岁,哪肯去去世,大声说不服,太后说:“不去世?等着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
”珍妃犹自哀哀求饶。

太后叫:“玉桂——。
”崔玉贵说:“请主儿遵旨吧。
”珍妃说:“你也逼迫我呀?”崔说:“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

珍妃大怒,斥责道:“你不配!
”太后大叫道;“费什么话!
把她扔下去吧!

崔玉桂和珍妃挣扭在一起,珍妃边骂边挣,哪是对手,被 “催命鬼”夹在腰间,来到八宝琉璃井,珍妃去世去世捉住玉石栏杆,没办法,只好把她架到秃井边,使足力气,头朝下扔了下去,崔玉贵怕珍妃上来,又找了块石头扔了下去。
珍妃去世时年仅二十五岁。

办完珍妃的事,慈禧太后出了贞顺门,奔了西安。

(附)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日记;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旬日,八国联军攻陷通州,将要进入北京,光绪紧急在宁寿宫召见军机大臣五次,商榷对策。
但越日黎明即与慈禧一起逃离皇宫,逃往西安。
当时的大臣王文韶曾写家书,个中记载当时环境:

二十一日早七点,我进宫内,始知两宫(慈禧与光绪)已于黎明出城矣。
我前日(二旬日)共召见五次,至亥刻见面,仅刚毅、赵舒翘二人。
太后(慈禧)说:“只剩你等三人在此,别的均各回家,舍我母子二人不管。
你三人务须随扈同行。
”又谕我云:“汝年纪太大,尚要吃辛劳,我心不安,汝可随后赶来。
刚、赵二人素能骑马,务必随驾同行。
”犹说不即走,岂知甫及天明,两宫已仓卒出宫。
狼狈环境,不堪言状。
两宫均便衣,与庶民一样。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慈禧、光绪銮驾回京 。
慈禧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将尸骨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寺人义冢南面的宫女墓地,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众人线人,并为此将珍妃追封为宝贵妃。
光绪天子为怀念她,追封为皇贵妃。

慈禧去世后,载沣将珍妃的去世因从“投井自尽”改为“被崔玉贵投入井中溺亡”。

供奉珍妃牌位“怀远堂”

民国二年(1913年)珍妃姐姐瑾妃做了太妃,才将她迁葬回崇陵妃园寝,并将珍妃井北侧的一个门房命名“怀远堂”,为她支配了一个小灵堂,供奉珍妃的牌位,以示哀悼,灵堂吊颈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颂扬珍妃对清德宗的一片真情。

浏览理解了宁寿宫后面寝宫中路建筑群的一些建筑,以及理解了一些珍妃井的概况,下来走进浏览宁寿宫东路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