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庆
南北朝期间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下和野肯定是押韵的,但是由于中古音近2000年的变革很大,究竟这两个字当时的读音近似本日哪些字的读音呢。
通过唐宋韵书很随意马虎归纳得出,野字等元音为汉语拼音“e、ie”唐宋时基本读“a、ia”。比如斜读xiá,车读chā(古音jū今人皆知),遮读zhā,射读shà,照此《敕勒歌》里的野应该读yǎ,类似雅、哑。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腾格尔便是这样唱的。
但是,南宋时人吴棫在阅读先秦古韵文时创造了一些规律性的征象,比如下常常与处、浦、苦等相互押韵,据此推测下字在先秦时读“hu”,近似读户。依据吴《韵补》,结合朱熹《诗经集注》,我对《诗经》逐章进行韵脚注音。然后依据诗经押韵规律,重新核阅《赤勒歌》的押韵问题,补写此段。
第一它是一首换韵作品。即开头押u韵,韵脚是下(hù)、庐(lú)、野(shu)、野(shu)、草(cǒu)、牛(níu);换ang韵,韵脚是苍、茫、羊。
第二它是一首“密韵”作品。古人押韵位置是十分灵巧,韵部十分宽泛。不仅仅押尾字韵,可以说字字均可韵。也不仅是偶句押韵,句句押韵。古代规则押韵为平常,不押韵为少例。
第三它是一首暗韵作品,不揭秘是看不出来的。这首歌暗含两处本日不再运用的押韵模式,一处是“风吹草低”中的吹、低属于间字押;另一处是暗脚韵。通过转音,押吴棫所谓的“侵韵东韵通押”,韵脚是川(枢伦切shún)、阴(yīn)、天(铁因切tīn)、穹(qíong)、笼(lǒng)、天(铁因切tīn)、风(方愔切fēn)。可以想见,通过揭秘,此韵除了川字是正常尾脚韵,其它有领字韵、有间字韵、有骶字韵(倒数第二字)。这一段剖析,从侧面解释此文推论,《赤勒歌》的押的正是先古韵。
为此,我对《搜韵》和《诗词名句》这两个比较威信的资源库进行了韵脚为“下、野”的四言、五言韵文做了全面搜索。结论是这样的:四言韵文,下、野正如《韵补》所言,基本上分别读hù、shù,五言基本读xià、yǎ;西汉以前,很明确如《韵补》所言用古韵;隋朝以降非常明确直至南宋,下、野分别读xià、yǎ。这两个韶光段之间即东汉到南北朝的情形比较繁芜。
从东汉初开始部分作品走向新的读音,部分仍旧沿用先秦读音。最早变革的是东汉李尤《舟楫铭》:舟楫之利,譬犹舆马。辇重历远,以济天下。相风视波,穷䆒川野(yǎ)。安审惧慎,终无不可。而曹操《短歌行》:齐桓之功。为霸之首(shǒu)。九合诸侯(hóu)。一匡天下(hù)。这里的下应该读hù。蔡文姬《悲愤诗》也差不多,读音近似hù或者huò。东汉仲长统《见志诗》: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绕绕,委曲如琐。百虑作甚,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敖翔太清,纵意容冶。可以看做新的读音作品。曹魏时缪袭《挽歌》:生时游首都(dū),去世没弃中野。朝发高堂上,暮宿黄泉下。白日入虞渊,悬车息驷马。造化虽神明,安能复存我。形容稍歇灭,齿发行当堕。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阮籍《咏怀》: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lù),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都读shù。曹魏时两首童谣,一首新的读音。《懊侬歌》: 寡妇哭城颓,此情非虚假。相乐不相得,抱恨黄泉下。一首还是先秦读音。《宿阿曲 》:苏林开天门,赵尊闭地户。神灵亦道同,真官今来下。西晋符合条件的作品只有傅弦《飨神歌》读先秦古音:曰晋是常。享祀时序。宗庙致敬。礼乐具举。惟其来祭。普天率土。牺樽既奠。清酤既载。亦有和羹。荐羞斯备。蒸蒸永慕。感时兴思。登歌奏舞。神乐其和。祖考来格。佑我邦家。敷天之下。东晋依然新韵略多于先秦韵。东晋王廙:吉辰兮上戊(wù)。明灵兮唯社(tǔ)。百室兮必集。祈祭兮树下。濯茆兮菹韭。齿蒜兮擗鲊。缥醪兮浮蚁。交觞兮并坐。气和兮体适。心怡兮志可。王胡之《赠庾翼诗》而且是五言诗,比较特殊。
进入南北朝往后,尤其是南朝基本上已经全面转为新韵。但南人到北朝做官的北周庾信这里下念hu,假念gu,用的先秦韵。别的如南朝宋王微、南朝齐谢朓、陆厥、南朝梁吴均、王僧孺、隋末唐初法琳、许敬宗等作品丰富,都是新韵,即后来归纳的平水韵。
我也不雅观察剖析了混沌期间,连续延用旧韵的大体有四种环境:一是民间文化程度不高、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人, 二是归隐山野、炼丹修仙之人,三是南人在北朝思乡怀旧之人,四是重大敬神祭祖仪式。
这种印象,与吴棫在《韵补书目•晋书》注所言:“古韵至晋尚多知者,自宋齐而下,浸以泯没。”大体同等。
如果我的剖析是对的,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敕勒歌》符合个中多个条件。以是我的结论是,这首歌里的下、野大概率沿用的先秦音韵,分别唱如hù和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