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古诗词的数量增加了很多。
那么中小学生该如何学习古诗词呢?

这个问题一贯困扰着我。
记得高中时,班里请来了报社一位编辑给我们讲文学课。
在末了提问环节,在班长石岩的鼓励下,我问了一个当时以为屈曲无比的问题:“什么是好诗?”之以是以为蠢,是由于一个文科班的学生,对诗歌竟然毫无认识,问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现在看来,实在这个问题不太蠢,由于这个问题虽然书本上有标准答案,但读者内心能否体会到诗歌的“好”,还真有点难度。

回到主题。
中小学生该如何读古诗词?我以为,不该是古人或者学校老师倡导或哀求的:“先背下来,等往后其义自见。
”我附和如下不雅观点,“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让他去背有什么用?为何要把这种痛楚强加给孩子?”

虽然中小生善于影象,但影象本身不是愉快的事情。
产生愉悦的是古诗词。
可惜,正好中小学生无法完备领略古诗词之美。

中小学生打开古诗词的精确办法

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和王籍的“鸟鸣山更幽”,有什么美的?别说孩子,成年人都很难体会个中之美。
领悟出古诗词蕴含的深刻美,这才是打开古诗词的精确办法。

做到这一点很难,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太少,历史知识有限,而古诗词内涵丰富。
但我们必须去做。
否则,古诗词就成为学(考)过即忘的童谣。
学古诗词不应知足于会背会写,会考试。
要提高标准,让学生吟诵、理解、开悟、引用、仿写。
做到这一点也不难。
网上有很多名家讲古诗词。
中小学老师模拟、复制就可以。
要力求引发学生共鸣,要把学生讲得颔首、着迷,让学生理解诗词构思之妙、用字之精,感情之深。

延伸一点,如何判断学生有无文学潜力?张爱玲14岁改写《红楼梦》,这是天才,旁人一眼就能看出。
但如何判断普通人是否有文学天赋?我以为可以从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来判断。
这是高中《语文》的AP课,可以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录取条件之一。

再延伸一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这个问题如上面我问的一样,太大。
这里只讲两点。
一便是软化、丰腴心灵。
当代人,与机器打交道多,与物质打仗多,我们的心灵谁來滋养?方法很多,个中之一,便是读古诗词。
二便是提高笔墨表达水平。
杜甫在《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开篇两句就让人叹服: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各位中年人,职场奔波几十年,是否有“老大意转拙”的觉得?杜甫还说,“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人过中年,可一事无成。
你心中是否有担心被同学嘲笑的顾虑?当代人的繁芜情绪,在古人那里精髓精辟地表达出来,不服弗成!
这是浅白的诗词。
还有深刻的,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异日泪,孤舟一系故宅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表面通篇写景,但全是情语,这种妙处我无法领悟,留待日后吧。

末了延伸一点,网上“双减”政策屡屡受到家长质疑。
从学古诗词上看,古诗词不分课内古诗词和课外课外古诗词,两者必须打通。
以是那些醉心于补课的家长醒醒吧,让孩子有空隙的韶光发展爱好很主要,至少比补课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