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有种分外的题材叫“战役诗”,例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瀚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些诗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然而每场战役,都浸透着无数人的鲜血,正如曹松所言“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诗出自他的《己亥岁》,短短7字,便道出了历史上最残酷的现实,令人拍桌赞叹。

全诗如下:

70多岁才中进士写下大年夜唐最血腥的一首诗最后7字人尽皆知

泽国江山入战图,平生易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字梦徵,是晚唐墨客,生平困苦,诗风类似于贾岛孟郊的“苦吟派”。

由于一贯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是他的诗歌多能反响民生疾苦。

他从前为躲避战乱,隐居山林,后来也曾做过建州刺史李频的幕僚。

李频逝世后,失落去依赖的他就开启了流浪生涯,居无定所,流落无依。

一贯到了70多岁才中了进士,混了个校书郎(九品官)的职位。

都说孟郊46岁中进士,已经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了,曹松更晚。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均匀寿命不到30岁,以是曹松70高龄还能中举,也是十分难得了。

他的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己亥”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诗歌以此为名,点明了这首诗写的便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泽国江山入战图,平生易近何计乐樵苏。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各地军阀混战,烽烟四起。

最初战役只是在河北一带,不久便蔓延至中原。

当年韦庄正是由于躲避战乱,一起流落到了江南,“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没想到后来,又爆发了农人叛逆,连长江以南也被战乱波及。

墨客在开头便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

大江南北、万里山川都已被战役笼罩。

“泽国”便是泛指江南各地,他没有直接说地说江南战乱,而因此委婉的办法说这片地域入“战图”。

这样弯曲的表达,让读者通过一幅图,遐想兵荒马乱的场景,如此描写很有画面感,引人入胜。

接着墨客便讲到战役给公民带来的深重灾害,连砍柴割草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我们如今看来这样原始的生活本是十分艰辛,可是由于战乱,庶民百姓连这种生活都是可望而不可即。

本是平凡乃至是艰巨的生活,墨客却用“乐”来形容反讽意味十足,耐人寻味。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尤其末了一句,妇孺皆知。

我国自秦汉开始,便以“首领数”来计量战功。

当时的镇海节度使高骈在弹压黄巢的农人叛逆中受到封赏。

实在,他也没立下多大功劳,最紧张便是“杀人多”,可以说他便是踏着鲜血上位的。

墨客对付他这种靠人命换取高官厚禄的行为是极其不屑的。

而末了一句则通过强烈的比拟,“一”与“万”、“成”与“枯”,范例光鲜,掷地有声,突出了战役的残酷,具有警示意义正如《唐人绝句精华》:

末句极沉痛,以万骨换侯封,是何政策!

李颀在《古从军行》中也提到: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从古至今,无论战役耐劳的总是黎明百姓。

曹松这首诗以纪实的手腕,描写出了战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害,戳穿了千百年来的战役本色,入木三分,沉郁抑扬直逼诗圣杜甫。

虽然没有华美的辞藻,幽美的意境,但是却也十分震荡民气,就像王国维所说的: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民气中之一境界,能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