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引申开来,便是干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困难,不怕弯曲,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终极达到目的。

2、意志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拥有的、以纠正自己的自动性的力量。
——D.H.劳伦斯

3、典故:闻鸡起舞(《晋书·祖逖传》)

意: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期间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评论辩论时局,总是年夜方冲动大方,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磨炼。

关于信念毅力坚持的12个诗词句子及典故

4、典故:凿壁偷光

是一个汉语针言,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5、典故:上吊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勤学不辍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安歇,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随意马虎打盹(瞌睡儿),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屋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倦打瞌睡儿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复苏起来再连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期间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纵然有年夜志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常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溘然的痛感使他猛然复苏起来,振作精神连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上吊刺股”这个针言。
虽然见告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的道理,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贯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须要劳逸结合的。

6、典故:囊萤映雪,比喻人勤学好问。

原出处: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 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
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后以“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7、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杜甫《登高》

意:表达墨客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傲自励的意志和武断豪迈的气慨。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喷鼻香自苦寒来 。
——朱熹《警世贤文·勤奋篇》

意: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喷鼻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喻义要想拥著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须要不断的努力、修炼、战胜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增广贤文》

意: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10、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增广贤文》

意:当一个人的地位、名誉和财产,遭逢重大破坏时,一定要保住身心的平衡与康健,以求来日东山再起,此即另一良言所谓的:“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人不会被一时的挫折所压倒,只要保存实力总有转机的时候。
要相信,不管如何困难,只要存在信念,就会走出“山穷水尽”的田地。

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意:年纪垂老而情怀更加豪壮,岂能因白发而改变人的心愿?境遇困难而意志加倍武断,决不会坠掉直凌青云的志向。
引用自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警示那些“失落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名贵。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倔强,永久不放弃心中的空想 。

1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意: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根本稳定。
次二句说听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旧武断强劲。
作者在赞颂竹石的这种武断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武断态度和受到仇敌打击决不动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