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壹著《回不去的故乡》一书中之《陆河话》篇的插图。
陆河话,也是陆河式客家话,它属于粤东客家话的一种。不管是与周边的揭西、普宁,还是梅州的五华、兴宁、梅县,以及河源的紫金、龙川,乃至惠州等地的客家话比较较,陆河的客家话都不相同,它自成体系,独具特性。
据潮州韩山师院的措辞学家潘家懿多次赴陆河实地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海陆客(紧张是陆河客家)内部同等性很强,与其周边的五华、紫金、揭西、惠东、普宁等县的客家话有明显的差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去声分阴阳和阳平字念高平调。在台湾,陆河等海陆丰迁过去的客家后裔,由于这个特性,以是被称为“海陆客”,以示有别于梅州(四县)等其他地方的客家。
由于上述这些特点,以是陆河客家话讲起来会比较粗声大气,音调很高。陆河人每每会称自己所讲的客家话是天下最“硬”的客家话,并自称是“硬客”,而称梅县等软声软气的客家话为“软客”。梅县人如听陆河人讲客家话,会觉得像是在“吵架”。
为什么陆河客家话会与其他地方的客家话不一样呢?笔者认为,紧张是几百年来,陆河客家人长期与海陆丰福佬人(闽语系)处于同一行政区域(海丰、陆丰两县),彼此杂处在一起,以是,不仅风尚习气,而且连自己的措辞也深受海陆丰福佬人的影响,渗杂了一些当地福佬话的特性,从而形成独特的陆河客家话支系。
在深圳、广州、东莞、惠州等异域街头,如果听到阁下的陌生人在讲陆河话,陆河人立即就可以辩认出他(她)们是陆河老乡。由于,陆河话便是陆河人在外最好的辩识标志。这时只要走过去,用陆河话问对方是陆河哪里人,那他(她)们大多会会心一笑,然后用陆河话回答是来自陆河哪个地方。这种情形,笔者就亲自经历过许多次。没有一次认错,次次都准确无误地猜对了,对方确是陆河乡亲。
因此,要如何分辩某人是否是陆河人?一个最为大略的办法,便是看其是否会讲陆河话。如果其不会讲陆河话,那一样平常就不被视同为是真正的陆河人。如果其讲的是陆河话,那自然就被视为是陆河乡亲了。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员流动的加大,强势娱乐和文化的冲击和同化,使陆河客家话深受普通话、口语(广府话)等强势措辞的冲击,词汇、句式等(尤其是口头俚语)多方面深受影响,发生了不少变革,乃至面临着变异和消亡的危急。如今,许多陆河的年青人已经讲不正陆河客家话了,多数是讲半咸半淡的变异陆河话,而且,许多陆河客家话特有的词汇也在逐步地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由普通话生译过来的词汇。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形:那便是不少长期在外地定居的年轻父母,他(她)们不再教自己的孩子说陆河话,而只跟孩子说普通话或口语(广府话)。这就使这些孩子彻底损失了母语能力(陆河话),转而以普通话或口语(广府话)为母语。这样就带来几个问题:一是导致这些孩子每每无法与祖父母以及其他年长的亲友乡亲正常互换,有些陆河老人家很想亲近孩子,却苦于无法沟通,反而日渐疏远,由于这些年长的陆河人大多不会讲普通话或口语(广府话);二是使这些孩子自外于陆河,将很难得到陆河人的生理认同;三是使讲陆河话的人减少了,让陆河话陷入消亡的危险之中。
笔者认为:保护陆河客家话,是每一个陆河人应尽的责任和职责。因此,身为陆河人,一定要教自己的孩子讲陆河话,并且尽可能多地和他讲陆河话,使陆河话能够连续传承下去,不至于消亡。
(图文/幽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