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滁
北宋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平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我亦且如平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基调】愉悦地送别
【年事】欧阳修42岁,公元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
【译文】
花光多么残酷浓郁,绿柳丝丝柔柔光鲜,人们在花前设下酒宴为我践行。
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开怀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去之音。
【注释】
别滁(chú):告别滁州。滁:滁州
浓烂:形容鲜花残酷。
轻明:一作“轻盈”。
且:一作“只”。
离声:指别离歌曲。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42岁)。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太守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便是告别滁州时所作。
【考点】
考点1:“统统景语皆情语”,诗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离去时的若何的心态?答案:豁达爽朗、积极乐不雅观
考点2:请结合《醉翁亭记》的干系内容谈谈,欧阳修“醉”在何处?答案:醉在老百姓的依依不舍,依依惜别的盛情中。
考点3:有人说这首离去诗的感情基调是乐不雅观爽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认同。诗一开头就写妖冶的景物,渲染饯行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不雅观爽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怀,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去的曲调,表现了乐不雅观豁达的情怀。
【赏析】
《别滁》的感情基调是乐不雅观爽朗的。诗的前二句写妖冶的的春景,渲染热烈的送别场面,为全诗定下乐不雅观爽朗的感情基调;后二句抒怀,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去的曲调,内里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自慰且慰人,表现了墨客乐不雅观豁达的情怀。
首句写景,“花光浓烂柳轻明”点明别滁的韶光,并定下整首诗的基调。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30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第二年春天写过一首《戏答元珍》“东风疑不到天涯,仲春山城未见花”,仲春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该当花开满眼喷鼻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各处荒凉,墨客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以是这首诗的基调看起来有些“凄凉”。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太守改任扬州知州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也便是在那一年的仲春欧阳修离开滁州时写下了《别滁》这首诗。与当时同在仲春、同在南方的夷陵时写的《戏答元珍》不一样,“花光浓烂柳轻明”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色,也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次句叙事,“酌酒花前送我行”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口碑甚好。此刻就要离开,当地父老都前来为之饯行送别。“酌酒花前”,是众来宾宴送知州,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我亦且如平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是抒怀,墨客故作旷达,表现了乐不雅观豁达的情怀。
离去在即,墨客的内心波澜: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滁州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来宾的游宴情景令人怀念,而此时一别,前路未卜,更使作者百感交集。“且”字用得极好,不仅写出了墨客平日与众来宾开怀畅饮时的环境,也表达了此刻送别时候与大家开怀畅饮的环境,蕴含着惜别的深情。不过,真的是“开怀畅饮”?还是故作旷达?看结尾“莫教弦管作离声”,利用了反衬的手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离去在即,此刻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难熬痛苦。“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虑,使诗意余韵不尽。
唐朝墨客张谓的《送卢举使河源》:“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
唐朝墨客武元衡的《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
唐朝墨客白居易的《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北宋墨客寇准的《送赵主簿之任惠安》:“尊酒欲阑人欲别,夕阳丝管尽离声。”
有学者认为,欧阳修的这两句“我亦且如平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彷佛是从以上诸诗化出,但反用其意是从别人的诗句中化用过来的。而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的“我自只如平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彷佛又是从欧阳修的这首《别滁》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