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倚天诗文
毛主席不仅是近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之一,也是诗词创作上独树一帜的大墨客。这两种身份相互重叠、两种气质相互浸润,使他的诗作具有了一种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
毛主席的诗,豪迈派头,充满自傲乐不雅观的英雄主义英气,又具有深刻的悲悯情怀,同时还兼具着宏达的气候,能容天地万物。
沁园春·长沙(1925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诗人意气,挥斥方遒。
指示江山,激扬笔墨,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人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作者面对湘江上俏丽动人的自然秋天景色,遐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对长沙秋天景色的描述,以及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回顾,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唾弃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全词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园春·雪(1936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高下,顿失落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骚人物,还看目前。
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打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落,并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却不失落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旷达,肚量胸襟豪迈,堪称中国词坛精彩的咏雪抒怀之作。
采桑子·重阳(1929年)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喷鼻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喷鼻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活气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地皮革命战役,又显示了作者豪迈旷放的情怀。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掌握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以是墨客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短短四十六个字,雄奇悲壮,气势如虹,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落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肚量胸襟。
七律·长征(1935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全球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作于长征结束之后。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残酷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七律·公民解放军盘踞南京(1949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年夜军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逻辑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公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于1949年4月23日盘踞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都城”南京。毛主席在北平喷鼻香山双清别墅得到盘踞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完美结合。全诗利用了七个典故,生动贴切、深刻到位,是毛主席诗词中利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落壁。
装点此关山,目前更好看。
1933年夏天毛主席从事调研事情,领导中心苏区的查田运动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沙场,他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此诗。
此词描述大柏地雨后俏丽诱人的景致,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役的重大意义,激情亲切讴歌公民革命战役,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不雅观感情,以及坚信革命一定会取获胜利的信念。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捕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往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操持,国家实力增强,屯子的互助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动手,培植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1954年夏毛主席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心裁在结尾。“换了人间”,是议论,是感慨,也是描写,极大地表现了墨客与时期的胜概豪情,而且意味深长,余韵悠远,将读者引向一个无限性的时空,去寻味那无穷的言外之意。
结语他是时期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因他而得以缔造;他是文坛伟大的墨客,留下独树一帜的文风。他为五千年诗歌历史贡献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增长了一道残酷的风景,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再读毛主席诗词,重温经典,思念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