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态方向的改变来显现空间深度的,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这四句诗,原是一串连续的慢动作,先是伫立痴望,由于庭阶露重,便放下了水晶帘,但人儿仍在里边痴望。就空间而言,人物并未曾移动;就动作而言,首尾只是一味地痴望。
但在这首宁静的诗句里,却包含了四个动词:从下面渐“生”起白露,从表面“侵”入了罗袜,从上面放“下”了水晶帘,从里面“望”出去看那秋月。
各种不同方向的改变,觉得上有许多层次不同的空间,像一棵四枝槎枒的树一样,枝条的方向不一,有助于立体空间效果的形成,尤其是一、二两句写寒露侵进来,三、四两句写痴人望出去,侵进来的有白露、水晶帘、罗袜、脚等四重层次。望出去的有眼睛、水晶帘、秋月等三个层次。
这种无意间内外移动的描写,表现出空间的深度。再则由于“白露”、“罗袜”、“水精帘”、“秋月”都带着丝丝发亮的特质,使全诗字面的组条约一而谐和,房内玲珑的帘光、阶上晶莹的露光、天上皎洁的月光,虽然都是些半晦不明的东西,却远近有序地点出了空间的深度。
用景物远近的配置来显现空间的深度的,如张继的《夜泊枫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句写天边的远景,江枫句写船侧的近景,一句写天,一句写水,这蒙蒙的水天夜景已将高下远近空廓的空间构成。三、四句又写出远近景物的配置,远处有苏州城与寒山寺,近处有夜泊的客船,这些或远或近的景物,表现出四面八方或晦或明交互配置的轮廓,又仗着迢递的钟声传送,使空间有了明确的深度。
反过来说,正由于空间有了深度,以是这夜半钟声听来有分外的韵味,由于这钟声是愁客在听,与凡人所听不同;独清闲听,与众人在听不同;在秋夜时听,与夏夜听来不同;在静寂时听,与喧哗时听不同;更是从水上远远传来,在水上听的,与陆上听的不同,声音从辽阔的水上传来比空中要快速得多,要洪亮动人得多。
试想船中的不眠客,看着月落,听着乌啼,触及棱棱的霜威,全身感官正承受着客船里异样的兴味,再被这一阵迟迟的钟声敲打,使这个栖泊无定的孤单旅人,面对着吴江万里、水天无尽的景致,兴起了多少虚空寥落的愁情。
#诗词##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