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前段韶光很火的那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有的人却能化用这一句送给朋友,表达对未来的放下,以及对过往的解脱。这种脱口而出的能力离不开我们是在读懂诗词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到的。
我们要想提升表达力,丰富措辞储备量,在得当的场合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我最近读的这本《骆玉明古诗词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辞海编委,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紧张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传授教化与研究。因讲课风格诙谐生动而深受广大学生喜好,听说他的学生上他的课,每次听都要抢位置。
这本书比一样平常的诗词鉴赏更加专业,更加有深度,它从《诗经》楚辞讲到唐诗宋词的诗体演化,格律平仄,以及墨客做某首诗时的心境,更精彩的是,它会挖掘诗词背后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还会延展到历史、艺术、哲学、个人经历和情绪。
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这里的“只是”不是惋惜,而是示正是、刚好的意思,唐诗里的“只是”很多都是这么用的。
包括李商隐的“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漫长浩翰的宇宙里,生命何其短暂微小,更要珍惜当下的美好。
以是,我们在阅读古诗的时候,精确理解个别词义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词的主基调。
比如书中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诗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篇古诗的译文是:居住在人间间,却没有车马的鼓噪。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以为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致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若何表达。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为了事情疲于奔命,哪里有陶渊明这般乐达的心境呢?
实际上,境由心生,如果我们改变不了面前的生活,那就学会让自己在闲余韶光客岁夜自然里走走,听听林间的风,小鸟的鸣叫,抚摸草尖上的露水,静看花儿自由清闲地开放,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呢?
《骆玉明古诗词课》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和复旦学子同上一门诗词课,我相信,当你和我一样,阅读完这本书,也能像某些人一样,表达某种心情的时候,信手拈来对应的诗句。
作者骆玉明用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诗词还原诗词中的人生境遇,深刻展现亘古不变的人性。我们不仅仅是在读诗,同时也是跟墨客同频共振,在读懂诗词的同时感想熏染自己的生命进程,治愈生活的焦虑。并且这本书丝毫没有“说教感”,字里行间只有深切的关怀,让我们产生深深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