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穷,穷到住在褴褛不堪的茅屋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曹雪芹也很穷,穷到"举家食粥酒常赊”。
但是,最穷的该当是陶渊明,他已经穷到要“乞讨”了,并且写下了诗歌《讨饭》。
讨饭
魏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打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早晚,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一、乞讨缘故原由: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饥饿,是使令陶渊明鼓起勇气“乞讨”的缘故原由。
陶渊明是一个有气节的文人,他一身浩然正气“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的辞掉官职,做起了农人,靠种田养活自己和家人。
陶渊明种田是有士大夫思想的,这是他保持自己本真的一种手段,也便是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人,“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个早出晚归的农夫,种的田草比苗多,注定了他是要受饿的。
二、乞讨心态:行行至斯里,打门拙言辞。
乞讨,对付一个有自傲心的人,是难于启齿的,尤其是他这种知识分子。
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相信陶渊明是不愿意“乞讨”的,这是二心坎深处的高傲。真到了这一步,陶渊明敲开门后便口讷辞拙,不知所云。
三、乞讨结果: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早晚,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急速拿出粮食相赠,墨客果真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啊!
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墨客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契,不觉到了薄暮,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墨客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羽觞便开怀畅饮。
他为有这位新交而至心欢畅,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墨客尚是新交,陶渊明不仅混了个酒饱饭足,还交了一个朋友,这次可以说是不虚此行了。
四、乞讨感想熏染: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对付主人的年夜方,心里是惭愧加冲动吧。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是利用韩信的典故。《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
“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旬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陶渊明和韩信一样碰着了漂母的恩情,自己却没有韩信的才能,实在惭愧。
恩情我永久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报答,只有去世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了。这该当是陶渊明对朋侪做出的承诺。
主人急人之难,墨客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
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
这是陶渊明和主人一见如故成为朋友的缘故原由吧。
对付陶渊明乞讨,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