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杜牧的《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顾,故乡七十五长亭”;此诗的一二句写城楼景象,生动光鲜。第三句“不用”忽然一转,留下疑问空间,为何“不用苦回顾”?第四句回应。原来面前之景(一二句描写的),很像故乡的长亭。这就合上了一二句。故此诗的起承转合的架构很分明的,气脉畅然,诗味浓足。
再看陆游的这首《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销魂”。陆游这首的手腕与杜牧那首一样。前二句也是写景象,第三句用“不须”来转,第四句则用“行尽天涯”来合上一二句的天涯景致。"惯销魂"则回答第三句为何”不用把酒浇愁“。由于行尽天涯已经习气销魂了,还用酒浇愁干吗?多此一举。
第二种:七绝的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问答不雅观望类的字词,有提问或者明确指向性的意思。第四句则对第三句所问、所道、所指事情进行回应。
比如唐人朱庆余写的这首著名《近试上张水部闺意》七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相称出名,字面上写的是新婚女子心态,实际则是考生面对考官的忐忑心情。千年以来很多人解读了,这里不作意思剖析,只看句法。第三句的”问“字起到前后勾连的浸染,第四句则回应第三句的问。问夫婿是什么呢?原来是问这个。而第四句的这个,则活灵巧现地刻画出一个新人的忐忑心情。
元朝宋元的《讨柴》略有不同:“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隐士指示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一二句写山木要成材不随意马虎,但很轻易就被砍伐作为柴木。第三句以”指示“”说“来迁移转变,隐士指指示点在说什么呢?原来在说这些大松树,是刘郎去后栽种的。刘郎是一个典故,晒台山遇见神仙,出来创造人间已过十世。意思便是这些长松是很多年很多年了,故此这一句是合上了第一句的”年深“,即树木成材不易。
第三种:这种七绝的写法与上面第二种类似,都是第三句有提问,但不同的是,其“说”字是放在第三句第二字,这样就导致其所说的东西不局限于第四句,而是第三句后的五字,亦是所说之事。
唐朝张祜的《退宫人》:“开元天子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第三句的说字之后,全是宫人的回顾话语。这种写法,读者在会觉得更加一气呵成。三四句的转合过渡,没有上一种明显。
再比如清朝朱凤翔的《村落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掉队鲤鱼肥”。第三句竞说迁移转变,后面全部是说的内容。第三句后五字概括说,第四句则对这五字的阐述,进一步详细描写印证。一步步的攻击到读者脑海中,印象更加光鲜。
第四种:此法的第三句后三字多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等结束,用来总结前面二句情景,印证无事,然后第四句则描写无事后要做的事。此手腕相对弯曲婉转,故此感情转变较为鲜活。
例如苏轼的《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一二句写春日景致,为午醉醒来铺垫氛围。无一事做总结,也作迁移转变而引出第四句,没有什么事情,只有将春睡赏春晴,回扣到前二句的景致,一贯到第三句的”午醉醒来“。春睡便是目前惟一做的事情,整诗十全十美。
元朝高明之《题青山白云图》诗云:“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第三句真的”无他事“吗?不是呢。还有一件事,便是去看南溪新水生。这个算不算事?
第五种:此种方法的第三句以“无端”二字开头。“无端“有无奈的意思,表示事与愿违,或没有办法,猜想之外。以是其放在第三句开头,则有除开前二句描写的事情外,忽然第三句插入他意的意味。突生意外,可给读者一种觉得冲击。
唐朝李商隐的《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喷鼻香衾事早朝”;前二句极尽描写美好,第三句忽然一转,对嫁得金龟婿的另一种无奈。第四句则是对这种无奈缘由的阐明,来回扣前面二句的美好。
再看看宋人张咏的《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第三句的”无端“犹如天外飞仙,虚无缥缈的把”一夜空阶雨“意象插入进来,看似突兀,但第四句做阐发,直接点明雨看似无端,实际不是。由于其滴破思乡的万里心啊。这句对应上第二句的”客怀孤寂“。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