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镇名。
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部。
属辛寨子街道办事处。
人口 7660。
为原辛寨子镇公民政府驻地。
因古时有寨,位于金州城南第八位,以天干次序得名。
后派生出大、小辛寨子,故名。

大连古村落访①

古村落是一座城市兴起的根本,而它的过往历史是这些生于斯长于斯人们的文化根脉,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影象的一部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已让大连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但古村落原有的历史更应被成长在这方水土的人们铭记,由于这些是人们文化原乡、精神原乡的家园,是人们感慨乡愁、热爱家乡的源起。
为此,本报《文化·地理》版策划推出《大连古村落访》系列专栏,走下去探求、挖掘与创造大连古村落过往今昔的文化印痕。

前革村落是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辖区内的6座村落落之一,人口约3500人,面积537公顷,民族以满汉为主。
自明代聚拢成村落,及至清代大规模移民迁徙至此,持续繁荣约600年。
一条相传开通于秦汉期间的驿路由东至西穿村落而过,连接着金州与旅顺两处要地。

辛寨子与前革村的故事

如今的前革村落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前革人更意识到文化根脉的意义,正自发地做着捡拾事情……

走进前革

探求明代古村落的遗迹

走进前革村落,险些已经看不到任何人们印象中村落庄的面貌。
从2004年实行“农转非”政策以来,村落里人陆续搬进了楼房,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前革村落看起来和城里的大型住宅小区没什么不同。

于是在卖力编写村落史的村落民李光杰的指引下,像寻“宝”一样开始探寻这个明代古村落未被光阴抹去的痕迹。

那条繁荣了村落的古驿道原是一条10米宽的土路,被老前革人称为“东官道”,现存仅近2公里,早已失落去了旧日的繁华。

古驿道现存仅近2公里。

村落外原来有一处明朝期间的烽火台,用土堆成(外围用石砌)。
当时此烽火台创造敌军来犯,以火光示警,可速传金州卫、复州卫。
1957年旁边被扒掉辟成菜地。
近些年退耕还林,在烽火台的原址上,看到的是一片近60亩的林地。

明朝期间的烽火台旧影。

在村落东,原来还有一座东大庙,建于明朝中叶,庙的四周有青砖砌的山墙,正南有一玉轮门。
东南角建有一个钟楼,上有一明代古钟。
声音洪亮,可传5里。
1958年,建公社机器厂时,东大庙被拆除。
而今只有庙里600年的古银杏树还在,位于现在辛寨子街道盛达机器厂内,边上是两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来的石头厂房。
而村落里另一棵古银杏树位于现在前革小区的中央位置。

几经周折,还找到了前革村落的历史见证——前革西井,它是前革原有的18口生活用井中唯一还在利用的。
“它是一口自溢井,水多的时候自己就往外流水。
”村落民广德成说,“原来井的四周都有厚厚的青石板,韶光久了,被木桶磨得深深凹下去一块。
这井就在原来的古驿道阁下,说它比村落庄的历史还长也不为过。
”现在的前革西井用于灌溉小区里的园林绿化。

前革西井是前革原有的18口生活用井中唯一还在利用的。

目前,前革村落只有天呈祥一带大概15公顷的地皮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最老的一栋屋子不到100年。

前革村落天呈祥一带保留的最老的民居。

村落名揭秘

600年间三易其名

前革村落的名称来历,很难查到准确的笔墨资料。
村落里广氏大族听老辈人说,前革原叫“葛针堡”,满语叫带刺的草(山枣树)为“葛针”,因前革当时这种草特殊多,而明时又建有烽火台,因此,满人叫“葛针堡”,后来叫白了,就为革镇堡。

2013年,村落委会开始组织编写村落史。
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在《大连通史》中找到了出自编写于1443年的《辽东志》的金州卫舆图,上面涌现了“棘针铺”的名字,这是目前创造的有笔墨记载的前革村落名称的最早记录。

编写于1443年的《辽东志》的金州卫舆图,上面涌现了“棘针铺”的名字,这是目前创造的有笔墨记载的前革村落名称的最早记录。

明代末期,明军与后金争战辽东半岛长达几十年,百姓涂炭。
大部分百姓过海去了山东,这片大地人烟稀迹。
清雍正四年旁边,祖居长白山一带的清镶黄旗满族广氏移居前革村落,乾隆年间,汉族李姓通过与广氏通婚进入前革。
直到现在,广姓和李姓还占了村落里户籍人口的大多数。

“前革成村落较早,中革、后革是后来陆续成村落的,以是一开始的棘针铺、葛针堡说的都是前革。
”李光杰说,“在日俄战役后,日本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将‘会’(相称于镇政府)设在中革,遂将‘葛针堡’改为革镇堡。

前革影象

村落民们口耳相传的村落史往事

在前革人的影象里,有太多的故事,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延续着前革古村落的骄傲和繁荣。

65岁的广德成是前革的“历史通”,他爷爷以前便是前革的“活舆图”。
广德成从小就缠着爷爷问村落里人口耳相传的那些老事儿,前面说到的前革西井便是在他的帮助下找到的。
“可奇怪了,要说别的事儿还真记不住,就村落里的事儿,连我光屁股时趴在老一辈儿身边儿听来的那些,我都记得真儿真儿的。

村落庄里有条河,相传在解放前,在河边挖出过一尊六手石佛,就把河叫六手佛河。
后来,人们叫讹了,就变成了柳河。
柳河边上还有一口小井,井水格外甘甜,以前村落里不少人都特地到柳河小井取了水,回家泡茶喝。

前革的地好,在解放前便是有名的果树栽培地。
以前西山前边都是果园,南部种的是苹果,中部是葡萄和梨,北部是桃子和樱桃。
上世纪60年代,大连市果品仓库还专门为前革的小国光设了存储库。
而前革一种叫“纳欧”的樱桃在上世纪90年代还曾供应过公民大会堂……

在采访过程入耳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前革。
那栋李家清代老宅里的故事;那条有鱼、有蟹,是孩子们拍浮、滑冰的好去处的东河;那座有着大片的黑松、榆树、板栗树,曾经是村落里男孩子们“打猎”天国的榆山……

前革曾经最派头的清代老宅——清朝官员李克达旧宅旧影。

现今前革

一个传承文化且秘闻深厚的“家”

前革村落人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
2005年,前革出身的李成冬经由两年韶光的调研,编写了《前革漫述》,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素材,也是他第一个为前革作赋。
在去年11月举办的第二届前革大众字画拍照作品展上,书法作品《前革古村落赋》得到关注。
实在,无论是讲村落事儿的广德成,还是编村落史的李光杰,又或者是为发掘村落史自费到营城子调研的李成藻……他们都把前革当做自己生命的归属。
听说,由村落委会组织、李光杰等编写的村落史已处在后期的进一步修研中。

现在,虽然村落里人都“上了楼”,但是前革村落这个大家庭的文化氛围却是越来越浓了。
700多平方米的党群活动室、主广场崇德广场及散落小区里的小广场,室闺阁外、角角落落一贯生动着当代前革村落民追求文化新气候的身影。

正月十五猜字谜,中秋节“百家宴”、“包饺子”,夏季乘凉晚会还被村落里百姓叫做“小春晚”,再加上穿插举办的“创新文化前革系列文化活动”五大杯比赛和书法拍照大赛……在甘井子街道文化示范街的事情目标辅导下,村落委会和村落商会联合举办的前革村落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每年有近70个,隔几天就有一个,规模越来越大,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
到了时候没有活动,就有人来问,大家都盼着。
这不,“三八”节还没到,就有乡里乡亲来问今年要组织什么活动了。

今年春节前革村落书法爱好者书写春联。

今年元宵节前革村落民一起包元宵。

“百姓的生活办法变了,居住环境变了,我们更得繁荣百姓业余生活,把百姓凝聚起来,这也是百姓自下而上的须要。
”前革村落卖力人说,“进了楼,我们更是一家人,得带着大家一起乐呵。

链接

姜东阳

日俄战役王叔驻村落的故事

日俄战役中,乃木大军南下旅顺,军司令部设在泡崖子的火车道边,现在这个二层小楼还在,下属三个王牌师,十一师团,九师团,一师团,个中一师团也叫东京师团,士兵都是东京都的孩子,相称于日本海内的御林军,师团长是明治天皇的小弟弟,他当时把师部设在前革村落,那个屋子头几年才扒掉,炮火一响,天皇就把他弟弟给调返国了,师长换成了别人。

李成冬:他要留住即将消逝的老前革

大连

前革村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落屯。
为了能让人们永久记住前革村落历史,前革村落人李成冬历时三年完成了前革村落史的编撰。
目前这本《前革漫述》已被甘井子区史志办和大连市档案馆以及很多大学收藏。

2002年,李成冬从我市公安系统退二线后,就开始动手研究辛寨子街道前革村落史。
2005年,李成冬听说前革村落要被划入城区,很多老建筑将不复存在,他特殊焦急,急速放下了手中的史料,来到村落里,专门采访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记录下他们的话,并将位于村落里的清朝官员李克达故居,清朝官员李德尊旧宅、神泉古井以及有600年树龄的雌雄两棵银杏树等物拍了下来,作为历史资料保存。

  老前革村落即将消逝

  李成冬说,前革的全称为前革镇堡。
前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那时前革地域属于沓氏县统领。
公元668年,薛仁贵征东后,前革纳入唐朝的辖治。
到了明洪武元年,居民从山东、河北、河南往东北迁移,这时前革紧张姓氏是孔、何、邵、赵,他们多住在前革西北一带。

  但奇怪的是,广姓老人说,1726年满族广姓进入前革前有80多年前革村落经历了无人生活的历史,孔、何、邵、赵四姓居民是何时、什么缘故原由离开前革的,迁到何处居住目前还是一个谜。
广姓是被清皇室分封到前革的,随后李、齐、陈三姓进入前革,至今这四姓仍为前革四大姓。
现如今,前革村落一期拆迁完成,村落民基本都住上楼房,二期拆迁正在进行,整体改造后,老前革村落将不复存在。

  日本天皇叔叔在这住过

  前革村落最著名的老宅可算是保留到2005年的清朝官员李克达故居,据李成冬搜集资料多方考证,李克达曾任守卫旅顺的武官。
而为当时前革人评论辩论最多的是李克达的儿子李德尊,他在光绪年间高榜中的后进入仕途,在黑龙江做官,官至四品。
由于他在位时廉明清正,口碑甚好,还乡时,当地百姓赶做了一件“万民衣”,往后,每逢前革百姓有重大事宜,李德尊都穿“万民衣”参加。
李家两代为官,在当地德高望重。

  1904年,日俄战役爆发,清政府竟然中立。
为了督战,日本昭和天皇的叔叔来到前革,选中李克达旧居作为他的驻营地,村落民广德宏的老太爷被强制每天给天皇叔叔挑水。
听说天皇叔叔返国时,曾命人照所住房屋院落画下一张草图,准备回东京后还是建一个。
天皇叔叔临走时,在院门西侧立一石碑,狂妄地上书:“伏见宫第一师团长殿下驻营地”,这个对研究日俄战役历史有代价的石碑在“文革”中被砸碎了。

  村落史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2006年,李成冬出版了部分描写前革村落的诗词集《踏梦行》;2008年,他写了一本部分描写前革村落的散文《故乡的月夜》。
去年至今,李成冬写了一本反响前革村落的诗、词、曲合集,目前已经快完成了。

  “《前革漫述》写完后被甘井子区史志办和大连市档案馆以及一些大学收藏。
”李成冬说,由于书是由前革商会资助出版的,出版后免费赠予老前革村落每户一本。
让他惊异的是,这本书不但老人爱看,更是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有住在外地的年轻人特意联系他跟他要书。
目前的事情完成后,李成冬说他不但应村落民之邀写一部李氏宗谱,更要做《前革漫述》近10年的补充事情,2015年将出版村落史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