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东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薄暮,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四次科举考试全部落地,辗转在江湖,布衣终生。
姜夔为人清高,不慕功名,生平孤贫,他的书法博识,诗赋盛名,姜夔与辛弃疾、吴文英并鼎于南宋词坛,有人说姜夔的词为“白石才子之词”,他也有“词中之圣”的美称。
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新曲,扬州点明了词的内容,慢点明了词的性子种类,是曲调舒缓,吐字慢,情绪上以深奥深厚悲切为主。

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和符号,那么《扬州慢》这个词牌便是姜夔为这座城市谱写的一个独特的乐谱,从此姜夔这个名字与扬州再也难以分开。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
经由两次战乱的洗礼,扬州城一片破败。
昔日繁华的名城如今满目悲惨,词人触景生情,黯然神伤。

扬州慢姜夔为扬州谱写的独特的声音和符号流传千古

词正文前面的引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在冬至时节,词人来到了扬州,自隋唐时便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引得人们对其充满了神往,但是此时的扬州从城外到城内都是一片萧瑟,千岩老人评价这首词有黍离之悲。
黍离一词出自诗经,现在用来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在序中借千岩老人的评价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人面前的景象如此冷落衰败,这哪里是有名天下的扬州,之前的扬州是什么样子的呢?正文第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之前的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是著名的都会,竹西亭是扬州的名胜之一。
这里化用了杜牧的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句子,也是表明这里曾经是繁华的地方,词人并不是特意来访,而是途经,对付这一名胜早有耳闻才稍做勾留。

扬州古称广陵,历史悠久,文化残酷,商业昌盛,是人杰地灵的一个所在。
扬州是徐凝笔下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是罗隐笔下的“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正由于如此词人才足勾留想要一睹扬州的风采。

开篇就将作品中的情绪基调高高扬起,作者接下来又用了“东风十里”四个字来进一步描述扬州的繁华。
这里化用杜牧诗句“东风十里扬州树。
卷上珠帘总不如”再次形容昔日扬州的街道是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长街的盛况。
但是作者在东风十里前面加了一个“过”字,那统统繁华都是过去曾有的景象

现在的扬州又如何呢?作者在这里将笔锋陡转,写今日扬州,曾经东风十里的扬州路,今日只有荠麦青青的荒凉凄清,这又是何等荒凉,何等萧索啊。
昔日的东风十里与开头两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相呼应又与下面的“见荠麦青青”构成光鲜比拟。
昔日名都的繁华,反衬现在的荒凉,也可以说因此“东风十里”的虚景,反衬“荠麦青青”的实景。

在比拟中城市的荒漠,人烟稀少的颓败,不言自明。
这里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前句点明兴胜后面点明衰败的话,那么接下来就会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问题,造成这统统的缘故原由是什么呢?

作者在后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见告我们,答案原来是由于胡马窥江。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震员对南宋的进攻。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亲率十万铁骑攻占扬州,在瓜州他把望江亭改名为不归亭,表明不堪利不反国,在这里大肆掳掠,甚至横尸二十里,扬州遭到惨重的毁坏,变成了一座空城。
隆兴二年金兵大举反攻袭击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

胡马能窥江而来,就解释当局懦弱无力,这里蕴藉地表达了作者的控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由于频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
曹操曾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曾哀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战役是血腥的,战役带来的结果更加残酷。

姜夔面对异族铁骑的肆意践踏,回顾曾经辉煌的秦汉盛唐,他的内心不可能是沉着的,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那些树木身上,借“废池乔木”的“犹厌言兵”来表达自己的“犹厌言兵”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不满

那些昔日的楼阁平台,那些曾经杨柳依依的树木,经金兵的洗劫,只剩下冷落残破的废池乔木。
它们本是没有觉得的,但是词人将他们拟人化,由于它们是多少年前那场年夜难的眼见者,战役中的胆怯,仇敌的横暴,各类景象仍旧留在它们心中,连无情的树木都在痛恨战役,那么人呢?

一个“厌”字,将词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公民的苦难同情,对国家的衰亡牢牢领悟在一起,发人深省,当作者从巨大的哀痛中回到现实,再看面前的扬州,“渐薄暮,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人听到的是清角之声,感到的是阵阵寒意,看到的是一片空城。

者由于目睹扬州的衰败,萧索,词人陷入思考,不知不觉就到了薄暮。
清角,号角声以动衬静,用于陪衬扬州的荒凉萧索。
“寒”字既是实写自然环境,也在虚写人的心中所生腾起来的寒。

本来想看看繁华的扬州,但是战役的残酷让作者在薄暮之时看到萧索的空城。
空城营造出了一种凄清无比的氛围,这个“空”字,是全词的词眼。
而凄清的号角声在这座空城响起,提醒人们战役还没有结束。

在空城中词人的感情逐渐低落,我们看下片。

杜牧在扬州为官十载,公事之余,流连于扬州的繁华,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
生平两度赴扬州的经历与无数歌咏扬州的诗篇,让杜牧成了这座江南古城的代言人,以是在这首似义词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思念往昔的繁华。
思想向远方荡漾开去。
他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杜牧的影子,有才华的杜牧见到面前的扬州会是若何的反应呢?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以是词人再进一步,就算是杜牧来到面孔全非的扬州,也是无比吃惊。
一个“惊”字表明面前的凄清。
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此情此景,作者借杜牧重到须惊,表明实实在在是触目惊心,痛彻心扉。
这也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蕴藉,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以是这一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进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遐想比拟,冷落与热闹,虚与实想成了光鲜的比拟,在比拟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惊到什么程度?“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了杜牧的三句诗,来表明纵然是杜牧之才,也难以写出之前那些美好的诗句了。

由于情景,统统都早已不同,更何况是在现在这种情形下呢,词人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出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词人的思绪再度回到面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依旧,泉水依旧,听说唐代有24座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美男何处教吹箫”的诗句。
因相传古代有24个美人,吹箫于桥上,以是有此句。
张祜在纵游淮南一诗中有“月明桥上看神仙”的句子,曾经的月华如水,仙女在畔的美景不复存在,只剩下冰冷的玉轮。
寂寞悲惨冷落。
冬日寒冷,词人此时的心境更加的寒冷。

月本来无声,本来无关冷暖,作者却说“冷月无声”作者此处利用了情景交融的手腕,同时利用了通感的修辞,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借此表达今是昨非的感伤,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回到现实的景物描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问句作结词中并不少见,辛弃疾问自己问朝廷“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柳七问自己问红颜“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姜夔在这里向谁发问呢?

他向桥边的芍药发问,想想你们这些红药啊,一岁一荣,年年开放,扬州繁华的时候你们盛开,扬州残败的时候,你们也在盛开,你到底会在为谁盛开呢?

这里的词人看似无理,实乃大有情理。
桥边芍药,本无所谓为谁而生,自然之物,自然之本性,不会因人事之变迁而改变,以是这里也是范例的移情于物的写法,授予芍药以人之情绪,实则注入词人自己的情绪,芍药的无情正衬显了词人的有情,物是人非,今昔巨变,此时的词人有什么心情欣赏这桥边的红药呢?

词人借借花的鲜艳来反衬词民气坎的悲,花越繁茂,词人的心越凄凉。
冬日桥边一定没有盛开的芍药花,这不过也是词人的想象之景,而词人以此为结束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明月下那一簇簇盛开的红芍药,桥边矗立的落寞的身影,词人那一颗伤感滴血的心,这统统都耐人寻味。
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时令,但纵使冬去春来,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他呢?真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壁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至此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奥深厚的思考和回味。
在回味中,让我们感想熏染到了沉重的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