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佳节闹元宵,
男女官民市井嚣。
高跷旱船昏达旦,
龙狮文虎怒藏娇。
走桥度厄消灾病,
摸钉宜男求子苗。
十里月明灯火亮,
繁光远缀似星遥。
注:字谜又称文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主要节日,是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外洋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大众宵\"大众,以是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三种有趣的传说。
1、神话传说:传说在良久以前,有一只神鸟由于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去世了。天帝知道后十分年夜怒,敕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纵火,把人类通通烧去世。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见告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炮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去世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纵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人们躲过这一劫,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西汉名臣东方朔个性善良风趣。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一年冬天,连下了几天算夜雪,汉武帝以为无聊,召东方朔来解闷,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 就创造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忙上前援救,并问明她要自尽的缘故原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往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终日苦思家人。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思亲之情更加痛彻。“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去世了之” 她这样想着,便来御花园打算投井自尽。东方朔听了她的陈说,非常同情她,并向她许诺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圆。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惶恐一片。人们纷纭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便是奉旨烧长安的青鸟使,你们若看到一个骑银驴的红衣姑娘,你们可以求她。”
到了正月十三日傍晚,人们果真见一个骑着银驴,穿一身红衣服的姑娘,立时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不雅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常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喷鼻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彷佛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关照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不雅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不雅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
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圆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真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便敕令往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还是全城挂灯放烟火。由于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3、元宵节起于西汉。传说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柔嫩寡断,大权逐渐落在吕夹帐中。汉惠帝病去世后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天子权益,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吕后独揽朝政后,逐渐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畏惧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直到吕后病逝。
吕后在政期间造就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抵牾,因此在她去世后,汉统治阶级内部抵牾骤然激化,迅速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吕氏外戚集团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侵害和排挤,在年夜将军吕禄家中秘密凑集,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攫取刘氏江山。为保刘氏江山,护刘之军蜂拥而起。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相应于内,刘氏诸王群起而杀诸吕。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这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诛灭吕氏势力后,大臣们杀了吕后立的少帝刘弘,并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续人。考虑的重点便是皇位继续人母亲,必不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外家,于是迎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续帝位,是为汉文帝。
因平叛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以是每到是夜,汉文帝都要微服出访,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后来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民间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以是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个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主要民间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盛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买卖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互异。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不雅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往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以是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有两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火把节。此说法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野外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得到好收成。随着社会和时期的变迁,元宵节的风尚习气早已有了较大的变革,点火把也逐渐为燃灯所代替。直到本日,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舞蹈。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玄门的“三元说”。玄门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大众三元\"大众。并以三元配三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要燃灯。
3、猜字谜
猜字谜又称打字谜,是中国独占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由于谜语能启迪聪慧又迎合节日气氛,以是相应的人浩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短缺的节目。字谜增长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期。传说,早在黄帝期间,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涌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相互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笔墨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述。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演出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盛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演出。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涌现。中国最早先容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公众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精良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期间,南北朝时开始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大众舞狮子\公众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大众狮子舞\"大众、\公众太平乐\"大众,一样平常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7、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便是在陆地上模拟船行功作,演出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犹如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壁跑,一壁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便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差错着演出,则多数扮成丑角,以各种风趣的动作来逗不雅观众欢快。划旱船盛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期间。紧张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由于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敬拜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尚。
送孩儿灯简称\"大众送灯\"大众,也称\"大众送花灯\"大众等,即在元宵节前,外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样平常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由于\"大众灯\公众与\"大众丁\公众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有身,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然。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去世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盛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期间就见于记载。
10、走百病
\"大众走百病\"大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康健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尚,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艳服,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帝京岁时纪胜》和《燕京岁时记》中均对元宵节有较详细记述。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
上元
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因此冠盖蹁跹,绣衣络绎。而城市张灯,自十三日至十六日四永夕,金吾不禁。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至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别的装演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花灯,打十不闲,盘杠子,跑竹马,击太平神鼓,车中弦管,木架诙谐,细米结作鳌山,烟炮攒成殿阁,冰水浇灯,簇火烧判者,又不可胜计也。然五夜笙歌,六街轿马,喷鼻香车锦辔,争看士女游春,玉佩金貂,不禁王孙换酒。和风缓步,明月当头,真可谓帝京景物也。
三元
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为三官圣诞。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设坛致祭。有素食者,正、七、十斋居三月。
烟火
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成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其炮竹有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等名色。其不响不起盘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曰水老鼠。又有霸王鞭、竹节花、泥筒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种类纷繁,难以悉举。至于小儿顽戏者,曰小黄烟。其街头车推担负者,当面放、大梨花、千丈菊;又曰:“滴滴金,梨花喷鼻香,买到家中哄姑娘。”统之曰烟火。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爇,通宵为乐。
走桥摸钉
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喷鼻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又竞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识宜男也。
岁时杂戏
元宵杂戏,煎彩为灯。悬挂则走马盘喷鼻香,莲花荷叶,龙凤鳌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像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太极镜光,飞轮八卦;系拽而行者,狮象羚羊,骡车轿辇。前推旋斡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博戏则骑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蒙儿,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竖蜻蜓;闲常之戏则脱泥钱,蹋石球,鞭陀罗,放空钟,弹拐子,滚核桃,打尜尜,踢毽子。京师小儿语:“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罗。杨柳发,打尜尜。杨柳去世,踢毽子。”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
《燕京岁时记》
灯节
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廛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兵部灯于光绪九年经阎文介禁止)。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不雅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不雅观也。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自日间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卖食品,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以是点缀节景耳。又有卖金鱼者,以玻璃瓶盛之,转侧其影,大小俄忽,实为他处所无也。
谨按,《日下旧闻考》:前明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亘二里许,南北两廛,即今之灯市口也。市之日,凡珠玉宝器以逮日用微物,无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数行,相对俱高楼。楼设氍逾帘幕,为宴饮地。一楼逐日赁值至有数百缗者,皆豪贵家眷属也。灯则有烧珠、料丝、纱、明角、麦秸、通草等,乐则有鼓吹、杂耍、弦索等,烟火则以架以盒,盒有械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自初八日起,至十八日止,乃旬日,非五日也。至百货坌集,乃合灯与市为一处。今则灯归城内,市归琉璃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