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仕至长安主簿侍御史。武则天朝谪临海县示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后随徐敬业叛逆反对武则天,兵败后着落不明。诗多悲愤之词。又善骈文,曾为徐敬业作《讨武盟檄》痛斥武氏罪状,笔墨冲动大方动听,声扬四海。传则天读之,亦不禁叹曰:“宰相安得失落此人!
”中宗复辟,诏求其文,得数百篇。有《骆宾王文集》。《全唐诗》卷77-79编诗三卷(见下)。
一、《挑灯杖》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
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二、《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当年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三、《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难飞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挑灯杖》解读与鉴赏上阕:
1.字句解读:“挑灯杖”系古时剔拨油灯捻子的小棒;“禀质”:与生俱来的精良品质;“焦心岂惮熬”: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贫乏无以图之,布唇枯舌,焦心热中。今君不辱而临之,愿君图之。”(贫乏无法寻求帮助,我口干舌燥,心焦火热。如今你不辱义务地前来,希望你能帮助我。)、“惮”,害怕也。“熬”《方言》:熬,火乾也;《说文》十篇:熬,乾煎也;
2.口语文翻译:“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我(挑灯杖)天生就不图热,(奉献时)又怎么会畏惧心焦火热的煎熬呢?或:虽然(我,挑灯杖)身子已经被火熬烧焦了,但我并不怕这煎熬(的苦痛)。
下阕:
1.字句解读:“终知不自润”出自《后汉书·孔奋传》中“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看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以清廉行事。因此被众人所笑,有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余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脂膏”意思为油脂,一样平常指公民费力劳动所创造的财富。
2.口语文翻译:“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虽然我(挑灯杖)】身处于膏脂之中,但我却而不求自润,只想着膏脂能用得其所,为此贡献我(挑灯杖)毕生精力;或:我贡献自己的身体来拨亮灯盏,给天下带来光明。但对自身其实用处不大,虽然我从不用脂膏,不求利己。
二、诗歌鉴赏
1.古人鉴赏:南宋墨客、理论家刘克庄在他的《后村落诗话》中这样评价骆宾王这首《挑灯杖》:“诗以体物验工巧。骆宾王咏挑灯杖云;“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语简而味长,每欲仿此作数题,未暇也。
2.《全唐诗》鉴赏:古人咏物明志诗颇不少见,卢《浴浪鸟》,骆《挑灯杖》堪称佳作二例。然而此类诗所写的多是洒脱俏丽的事物歌咏琐小物件的毕竟很少。以是《挑灯杖》一诗颇为突出。大概这也便是它能得到宋大学者和墨客刘克庄特殊关注和欣赏的缘故。
3.三山视屋赏析:
第一、《挑灯杖》全诗平仄折衷,押韵利用极好而且自然,无不增强本诗韵律美和艺术美,其韵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令读者朗朗上口;
第二、墨客骆宾王堵物思怀,借物抒怀。以诗中”挑灯杖“自喻,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授予挑灯杖,以挑灯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贡献精神来阐述自己诚挚的“一片赤心”。全诗处处透露出墨客“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思想态度和品质教化。
第三、本诗从另一个角度也阐述:一个人性情和品质(禀质)不能仅仅是贪婪和激情亲切,由于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变得焦虑和怠倦。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考试测验不断付出(熬),但终极我们会创造自己并没有从中受益(不自润),因此这个问题不是靠外在的补充物(如脂膏)可以办理的。相反我们该当更看重内在教化和精神上富余,才能真正地得到幸福和知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