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邙山一战,兰陵王带领五百精骑突袭北周中军,一起杀到洛阳城下无人能挡。守城将士歌颂他的勇武,争相模拟他指挥刺击的样子容貌,终极蜕变成了《兰陵王入阵曲》。听说兰陵王每次上阵,都会佩戴光怪陆离的胆怯面具,以遮挡闭月羞花的容颜,威慑敌胆。因此这个节目在北齐时并不叫《兰陵王入阵曲》,而是称为《代面》或者《大面》,也便是假面具的意思。
到了唐朝,《代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敷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由于此戏,亦入歌曲。”自此,《代面》这个节目才被称为《兰陵王入阵曲》。据《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是独舞,舞者头戴面具,持鞭,伴随鼓乐起舞。初唐鼓乐,苍劲悲怆,节奏沉稳,仿佛巨兽心跳,声声慑人。舞者舞姿平缓,行止威严,紧张表现“指挥刺击之容”。这部作品所表现的代价取向是“威敌”胜于“仙颜”,为了这个目的,纵然将姿容掩蔽起来也在所不惜。由此可以看出,在初唐期间,民众的审美情趣是方向于孔武有力的勇者形象的,魏晋时期的“伪娘”并不吃喷鼻香。初唐边陲战役频繁,全体社会崇尚武力,颇有北朝遗风。因此铿锵的《入阵曲》大受欢迎,成为盛极一时的舞乐。
但到了盛唐期间,国富民强,社会风气趋于享乐。《入阵曲》开始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唐玄宗以其“非正声”为名,下诏禁绝。《入阵曲》自此在神州绝迹。但墙内着花墙外红,随着佛教东传,中日文化互换日益深厚。东瀛诸国感慨唐的壮大,纷纭效仿,此曲也顺势传入日本。日本人对这种古朴的舞乐很感兴趣,《入阵曲》很快成为日本的宫廷舞乐。每逢重大庆典,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的“春日大社”活动中,《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演出。在日本古典《舞乐》一书中,封面和第一章都是《兰陵王入阵曲》,其地位可见一斑。
1950年,我国京剧演出艺术家李少春出访日本,有时见到日本朋侪演出的《兰陵王入阵曲》,于是将其引入海内。在失落传了千年之后,《兰陵王入阵曲》这部传奇的舞乐终于重归故里,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