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
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期间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期间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
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期间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唐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高20.4cm,口径5.8cm,足径7.7cm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称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表示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期水平。
唐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洁。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幽美,青绿色调,憨实滋润津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柔美,釉面犹如一湖净水。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佳构。
唐 越窑青釉执壶高13.4cm,口径5.9cm,足径7.3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眇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师长西席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响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1954年,陈万里师长西席将此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唐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个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唐 越窑青釉四系瓶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能到唐代已相称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天子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颂。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时普遍利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每每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此器是初唐时越窑瓷中之佳构,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见的佳作。
唐 越窑海棠式杯口径13.2-8.2cm,足径5.8cm,高6.6cm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盛行的模样形状。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响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唐 越窑青釉壶高14.2cm,口径6.1cm,足径7.4cm
壶撇口,短颈,溜肩,圆腹,椭圆形圈足。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眇小的纹片。
1936年,此注子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响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唐代称这种有柄有流的壶为注子。
唐 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
1988年考古事情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个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解释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五代 越窑青釉菱花口盘高2.1cm,口径10.7cm,底径5.3cm
盘口呈菱花状,斜壁,平底。里外施青釉,釉色莹润纯洁,外底有支钉痕。
这件菱花口盘,口沿线条流畅,盘壁浅薄,给人以轻巧玲珑之感。釉面有明显经利用而留下的磨痕,解释是一件令人喜好的传世珍品。
花口盘自唐代中晚期开始盛行,其造型受同期间金银器影响,至五代时最为盛行。此时的瓷器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较大,不仅盘多做成花口,瓶也多作成瓜棱形。五代期间的花口盘与唐代比较,口沿变革更为丰富,有五瓣、六瓣乃至十瓣口的器物。
五代 越窑青釉执壶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征象。
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比拟研究后创造,与唐代执壶比较,五代执壶的布局更趋合理,特殊是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便是最好的例证。
宋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高23cm,口径12.5cm,足径9.1cm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形椭圆腹,一侧置波折的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体施青绿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供应了标准器。此执壶反响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色,如四瓣瓜棱形腹、壶流较短等,为研究越窑执壶的演化供应了主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