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晚唐著名墨客,他的诗流传极广,当代人都能随口吟诵出“牧童遥指杏花村落”等诸多名句。
他到底是个若何的人呢,知者甚少。
他青年期间写过一首诗,名为《赠终南兰若僧》,读过之后创造他是个骄傲而又自省的人。
说他骄傲,没有丝毫贬义,无论家世背景还是文采脾气,他都有资格骄傲。

杜牧是京兆万年人,生在大唐的京城,长在大唐的京城。
他的祖父杜佑是唐德宗年间的宰相,政绩出众,喜好研究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
他父亲杜从郁是朝廷中的秘书丞,他叔叔杜还是著名的旅行家见识广博。
杜牧从小喜好读书,研究经史,格外关注朝政、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他26岁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在殿试中一鸣惊人。
杜牧以为,全体长安的人都该当知道他的大名。
眼看就要入朝为官了,他约上几个朋友到了一所寺庙嬉戏。
庙中的老衲人谈吐不俗,让杜牧折服。
一番交谈后,杜牧创造老衲人竟然不认识他,一韶光感慨连连赠诗一首。

诗中先提到了杜牧引以为傲的事情,他是长安本地人,不但中举还在殿试中大显技艺,成为长安城新晋的才子。
“两枝仙桂”指的便是科举和殿试两件事。
想不到庙中的禅师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可见这些浮名在大德高僧眼中算不得什么。

骄傲却不张狂杜牧赠终南兰若僧

杜牧除了骄傲之外,还能自省,格外让人佩服他的品性。
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骄傲却不张狂,这样的才子谁不敬仰啊!
有个针言叫“静水深流”,看表面波澜不惊,理解后才知道深不可测。
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啊!
杜牧从一件小事想到了修身养性的大道理,难怪他往后在文学创作上可以步步精进。

关于杜牧参加科举还有个小故事,主考官崔郾曾经读过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对他印象颇佳。
有了这份好感,他就想取杜牧为状元。
不过崔郾的弟弟是宰相,杜牧的祖父曾经也为宰相,怕有人议论两家相互攀附,于是把杜牧安排在了科举第五名的位置上。

杜牧对大唐的藩镇制度议论颇多,他以为藩镇节度使是造成祸患的源头。
为此,杜牧常常揭橥见地,希望朝廷彻底办理藩镇盘据的局势。
遗憾的是,杜牧人微言轻,他的想法得不到支持,反而让他在官场中郁不得志。
在很长一段韶光里,杜牧都是官场“小吏”,久而久之他变得消沉烦闷。
他选择了其余一种生活办法试图麻痹自己,参加宴会,游山玩水,越来越像个贵族公子了。

失落去了往昔的骄傲,现实让他不得不低头。
当他20多岁走马游长安的时候,没有想到他竟然会“十年幕府吏,行走宴游间”。
杜牧晚年重回长安,见到了李商隐。
怀才不遇的李商隐理解杜牧的痛楚,他给杜牧写了一首诗,个中两句是“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