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见得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韵味,也没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蕴,但是这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却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墨客当时的心境。

墨客少年得志,随着年华的逝去,却越来越得不到重用。
尤其是在丁忧之后,在老家呆了四年。
四年的光阴足够他吊唁亲人,却也给他太多的韶光去畅想之后的日子怎么过。

在这个春天,墨客身边不缺少美景,过眼之处,皆是“有花兼有月”,然而想到仕途之路,却“无酒又无人”。
自己找不到路,又无人肯帮,只好在诗词中丁宁这种落寞。

这两句诗,前半句前半句两个“有”,后半句两个“无”,对称构造很是清晰,将“有”和“无”进行比拟,写尽了唐诗的无奈与伤感,字里行间的落寞感更是一览无余。

唐诗前半句两个有后半句两个无却藏了李商隐若干落寞

这两句出自李商隐的唐诗《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在墨客看来,世间人们的“荣落”变幻,速率很快,然而自己却无法经历,之前是九品小官,如今更是由于丁母忧,“丘园坐四春”在这里守了四年。
纵然今日春光如画,“有花兼有月”,可叹身边“无酒又无人”。

“无酒”,一方面愁苦无法排解;“又无人”没人知道自己的才华,也无人举荐,对付一个有着强烈仕途之心的人来讲,何其残酷!

九品小官的“青袍”穿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头上的“白发如丝”,却在一日又一日地变得更新。
虽然内心“欲逐风波”于“千万里”之外,却“未知何路到龙津”,不知何时才能一睹龙颜!

李商隐这辈子很悲催,年少的得志与成年往后的坎坷比拟明显。
作为一个墨客,他无可替代;但作为一个官员,他时常智商不在线。

说来也难怪,古代文人之中大多都是如此。
古代文人如过江之鲫,但是能够达到曹操、王安石、辛弃疾、范仲淹、欧阳修等文学成绩深厚、做官又能做失事迹的,毕竟还是少数。